溫暖過冬,也要防范暖氣??!青島市疾控中心提醒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17日訊 冬季來臨,供暖已經開始。市民在享受溫暖的同時,還應注意守護全家健康,預防供暖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近日,青島市疾控中心發(fā)布健康提醒。
冬季,供暖帶給市民的不只是溫暖,其對健康也有很大的影響。比如,其會導致呼吸系統(tǒng)疾病風險增加。供暖會降低室內空氣濕度,過于干燥的空氣會損傷呼吸道黏膜,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同時,溫暖、密閉的室內環(huán)境空氣流通性差,為病毒、細菌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增加了感冒、流感等呼吸道感染的風險。
此外,很多人還會被“暖氣病”困擾。如室內溫度過高,濕度太低,空氣流通不暢,室內空氣質量下降,如果長期處于這種環(huán)境,市民可能出現(xiàn)鼻咽干燥、嘴唇干裂、皮膚瘙癢、頭暈眼花、胸悶煩躁等不適癥狀,這些正是“暖氣病”的典型表現(xiàn)。
如室內外溫差過大,從溫暖的室內突然進入寒冷的室外,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年老體弱者或有基礎疾病者可能誘發(fā)心腦血管疾病。
有的家庭無集中供暖條件,而使用燃氣、燃煤等自制取暖設施。寒冷季節(jié),如門窗緊閉,室內通風不良,燃料不完全燃燒會產生無色無味的一氧化碳,有可能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市疾控中心專家徐春生建議,市民應注意控制室內溫度與相對濕度。根據《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 18883-2022,冬季室內溫度為16到24℃,相對濕度為30到60%。比較適宜的室內溫度為18到22℃,相對濕度為40到60%。室內溫度過高時可通過暖氣閥門適當控制室內溫度,度過低時可以通過使用加濕器、在暖氣片上放置濕毛巾或簡單地在室內放置一盆清水來有效增加濕度。
開窗通風是提高室內空氣質量,預防呼吸道傳染病、“暖氣病”等最經濟有效的方式。徐春生建議每天開窗通風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15分鐘。市民可在陽光充足的中午前后適時開窗進行自然通風,補充室外新鮮空氣量。須注意室外空氣污染嚴重時不宜開窗通風。
在干燥的供暖環(huán)境下,身體水分流失加快。市民應保證每天足量飲水(約1.5-2升),少量多次飲水,以白開水、淡茶水為佳,保持身體水分充足。
此外,供暖時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市民進出室內外時,應及時增減衣物,出門前,可在門口等相對涼爽的過渡區(qū)域站一會兒,稍作停留讓身體逐步適應溫度變化,避免忽冷忽熱,以防室內外溫差給身體帶來急劇刺激。
有條件的家庭可使用加濕器和和空氣凈化器以改善室內環(huán)境。需注意使用加濕器時應定期清洗消毒,保持加濕器衛(wèi)生清潔,避免加濕器內細菌等微生物繁殖而加濕時影響室內空氣質量。使用空氣凈化器時應注意定期清洗或更換過濾網,避免造成室內空氣二次污染。
使用自制取暖設施的家庭,應安裝一氧化碳報警裝置,保持煙道暢通,避免產生一氧化碳。
徐春生建議,室內微環(huán)境直接關系到每位家庭成員的健康,希望市民都能采取以上科學防護措施,營造溫暖、舒適、健康的室內環(huán)境,健康平安度過供暖季。(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黃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