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洋設備’也是人造的,也會有不完善的環(huán)節(jié)。只要摸透它,就知道從哪里下手改造” 2003年12月,孔祥瑞被調到煤碼頭公司一隊任黨支部書記、隊長。他要掌控的是從國外進口的價值8億元的世界最新自動化傳輸設備。這對于一直與門機打交道的孔祥瑞來說,無疑是一次挑戰(zhàn)。 孔祥瑞迎難而上,繼續(xù)摸索。功夫不負有心人,短短兩年光景,孔祥瑞的努力就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進口的 孔祥瑞通過研究力學原理,找出“緩沖杠桿自身承受應力,簡化維修更換程序”兩個突破點加以改進,將原來單根一米長的摘鉤桿變成三截,中間用法蘭盤連接,便于調整角度。這樣一來,不僅減輕了摘鉤桿的承受力,延長了使用壽命,而且拆裝也更加靈活,維修更換時間由原來的3小時縮短至15分鐘。 第三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孔祥瑞夢想秀:為弘揚道德素質不斷追求人生真諦。(中國文明網發(fā)于2011年9月18日) 這項技術改造自2004年1月開始,用了兩個月時間,4套杠桿總共用了不到兩千元,就解決了大問題。投入使用后,每年節(jié)省卸車時間1800小時,多接卸列車65700節(jié),接卸原煤320萬噸。 翻車機摘鉤桿的改造成功,更加增強了孔祥瑞進一步改造、完善進口設備的信心。 煤碼頭的4個進口轉接塔是連接皮帶長廊運輸中的重要設備。隨著碼頭上大塊煤種作業(yè)增多,轉接塔擋板上的耐磨板受損嚴重,經常需要更換。換一塊耐磨板要用30分鐘,生產受到影響。 孔祥瑞意識到這是一個必須排除的隱患。通過查看轉接塔擋板結構圖和對耐磨板現有抗壓抗熱性能進行反復試驗,他決定在原耐磨板上加裝用鋼板制成的網格。這樣,皮帶傳輸中落下的粉煤就可以在網格里存住,避免大塊煤直接沖擊耐磨板。 這項技術自2005年4月1日改造至今,在大塊煤作業(yè)中沒有再發(fā)生一例擋板網格損壞,從而實現了耐磨板的“零更換”。僅此一項,每月即可節(jié)約材料費3600元,節(jié)約維修時間9小時,而且避免了維修工的高空作業(y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