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Hatice 喜歡在雨中漫步,身體被雨霧包裹著。走在黑海邊的沙灘上,被雨水洗刷過后的沙灘,像浴鹽,細而不膩。往身后望去,虛無縹緲中青黛蔥蔥的山中,褐色懸崖孤傲地聳立著。而這之間的喧囂塵世,就是特拉布宗。 ????看我對Laz Boregi的制作方法興趣滿滿,Hatice認真甚至有些嚴肅地把配料單抄給我: ????3份 yufkas (一種土耳其特有的薄面餅) ????2 杯 feta奶酪;1/2杯切碎的新鮮薄荷葉 ????1個雞蛋;1杯全脂牛奶(千萬別弄脫脂牛奶那些新鮮玩意兒);6 湯匙黃油;糖、黑胡椒、水適量 ????Hatice到現(xiàn)在都覺得母親制作Laz Boregi的工序,嚴謹和復雜得就如同某種儀式。 ????首先,原料yufkas的制作工序就如同工藝創(chuàng)作,面粉和水的比例要恰到好處,面餅搟得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當上面的配料準備妥當,母親會將烤箱調(diào)到350度進行預熱,雞蛋打到碗里,加上牛奶和威士忌酒混合均勻。在食物攪拌機加上feta奶酪和薄荷葉,打碎,盛出來放在一旁備用。這時候,對母親而言,如同在舞臺上樂手們都已經(jīng)準備完畢,琴弦已經(jīng)調(diào)試過,只等大幕拉開的那一刻表演就開始。而母親就是那個無所不能的指揮者,yufkas、黃油還有那些配料們,在她的手指點撥之間,如同雜技般一層層疊好又如同吹氣般波浪樣凌空舞動。
![]() 特拉布宗的石板街道 ????塵世 ????在一些特別的日子里,母親就會花一整個下午來準備這道黑海地區(qū)的著名點心。而這時,廚房就像母親的某個秘密領(lǐng)地,沒有她的許可,誰也不許擅自闖入。而年幼的Hatice總是能得到母親的特許。很多年以后,她吃驚地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同母親一樣對這些面團的魔術(shù)孜孜不倦。在北京,她會為了一個特別的土耳其料理的配料,開車找遍整個城市?!斑@大概因為我是特拉布宗人的原因。” ????Hatice的故鄉(xiāng)在特拉布宗,黑海邊的一座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港口古城,是古希臘人在東方的居所,據(jù)說公元前兩千年就有中亞地區(qū)的原始土耳其民族都蘭人在此居住。 ????一直以來,特拉布宗都被認為是波斯北上至黑海,并經(jīng)伊斯坦堡前往西班牙之貿(mào)易要道的必經(jīng)之處,內(nèi)陸地區(qū)對外的重要港口,一度曾經(jīng)是特拉布宗帝國的首都。歷史造就了這里復雜而又獨特的人文氣息。與地中海邊的旅游勝地相比,這里少了些商業(yè)氣氛,多了些淳樸。生活節(jié)奏緩慢,人們也更加關(guān)注生活細節(jié)。 ????百年的石板街道盡頭,是有著細長尖塔的清真寺。兩邊的店鋪出售各種果汁冰糕和糖果,堆滿了各種干果、茶葉,手工店鋪里是花花綠綠的天然石質(zhì)首飾。土耳其人中99%都是穆斯林,可在土耳其這片土地上也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基督教的興盛時代。在特拉布宗就有很多荒廢了的基督教堂,很多都是拜占庭時期的。 ????特拉布宗在西方人眼里一定是個遙遠浪漫的地方、神秘的所在。雖然它遠不如伊斯坦布爾那樣名聲顯赫。但有那么一群西方作家仍然對這個天涯海角之間的塵世念念不忘。菲利普-格雷茲布魯克在《卡爾斯之旅》里說,每個人自童年時代起都私藏著一份秘密地圖,在他自己的那張地圖上,特拉布宗占據(jù)了一個重要位置;《終極之地》的作者勞倫斯-米爾曼走遍世界各個角落,仍對青年時代那次特拉布宗之行充滿了如同初戀般的情感:“許久許久以前,我搭乘土耳其海運公司客船,從伊斯坦布爾航向特拉布宗,那座夜鶯之城,金彎刀之城?”儒勒-凡爾納的小說《環(huán)游黑海歷險記》里,一班黑海怪客執(zhí)意不坐現(xiàn)代化的火車、輪船,一路坐著老式馬車抵達特拉布宗;羅絲-麥考利則匪夷所思地讓《特拉布宗之塔》的主角趕著一匹駱駝前往這個城市。特拉布宗更像是一個象征,想象中的符號。在他們心里,特拉布宗本身是什么樣子變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去往那里的過程。 ????而對像Hatice這樣從小生活在這個“夜鶯之城”的當?shù)厝硕裕瑳]有了想象,只有塵世間實實在在的生活。她會以一種夢中囈語般的強調(diào),向你描繪“hamsi”(魚)的樣子。這種黑海特產(chǎn)的,銀白色細長條的海魚,是特拉布宗人們最喜愛的特色食品之一。有關(guān)它的食譜,有上百種之多。據(jù)說吃過hamsi料理的人,再也忘不掉那種美味。也許那些對特拉布宗念念不忘的作家們,都曾經(jīng)吃過hamsi大餐吧。
![]() 蘇美拉修道院在Oros Melas山崖邊 ????天涯 ????也許是10歲,或者更小,Hatice第一次跟隨家人一起去蘇美拉修道院(Sumela Monastery)。修道院在Oros Melas山崖邊,如同懸空,臨風而絕世。 ????那天,原本天空晴朗,可到了山區(qū),就開始下起淅淅瀝瀝的小雨。前往修道院需要徒步穿越山林小徑,沿路松樹生長濃密,因為下雨所以山中起了霧氣。隱隱錯錯之間,低頭看見旁邊的溪谷深幽,霧氣騰騰往上冒,看不到溪水,卻能聽到流水的聲音。 ????父親一直緊緊地牽著Hatice 和哥哥的手,不知道走了多久,終于來到通往修道院的石梯前面。這時,雨停了,云開霧散,山色幽暝。仰望階梯,幾乎成90度直角,直通向云的深處。那就是傳說中天國的所在嗎? ????石梯很窄,只有一個人成年人容身的寬度。Hatice 記得她根本不是走上去的,而是手腳并用地爬上去的。知道父親在她的身后,她忐忑不安的心才能稍稍平靜一些。而她根本不敢回頭看,要知道身后是萬丈懸崖。 ????蘇美拉修道院的“Sümela”之名由希臘字根“melas”而來,是“黑”的意思?!昂凇笨赡艽懋敵跎畟H發(fā)現(xiàn)的黑圣母像,也可能意指修道院所在的山名(Oros Melas,希臘文的黑山之意)。通往蘇美拉的公路沿途寫著“處女馬利亞”(Meryam Ana)的路標,就是修道院的土耳其名稱。 ????相傳公元四世紀時,兩名來自雅典的僧侶,在圣母的指引下前來這一帶的山區(qū),最后在某個山洞里發(fā)現(xiàn)馬利亞圣像,這是修道院興建的由來。圣地總是需要一些傳奇色彩。更可靠的解釋是:蘇美拉修道院是應拜占庭皇帝擴展基督教信仰的目的修建—此言或可從后來修道院與拜占庭皇家密切的關(guān)系得到印證。千余年的漫長歲月,蘇美拉修道院不斷荒廢又擴建重修。鄂圖曼時期的修道院依然享有信仰自由,甚至受到國家特權(quán)保護。直到19世紀,旅行的僧侶往來依舊熱絡。這里真正遭到棄置是在1923年。土希兩國根據(jù)洛桑條約(Treaty of Lausanne)交換彼此境內(nèi)居民,所有在土耳其的基督徒被驅(qū)逐到希臘。蘇美拉修道院被大肆破壞并遭焚毀,當年的慘狀,從損壞嚴重的教堂壁畫上,仍可窺知一二。 ????年幼的Hatice當年是不會知道這其中復雜的歷史,她只是奇怪為什么這個古怪的房子要建在這個懸崖上。進入修道院里面之后,發(fā)現(xiàn)房舍階段羅列,別有洞天,靠在懸崖的一側(cè)全以建筑物圍起,使修道院內(nèi)自成一處天地。洞窟教堂埋入山壁,外部蓋有半圓形建物與之相連,內(nèi)外墻面覆以精美的濕壁畫?,F(xiàn)存的濕壁畫是 1740年時修復過的樣貌,色彩顏色,而千年之前拜占庭時期的壁畫,早已不知道毀在哪朝哪代。 ????海角 ????直到大學畢業(yè),Hatice都沒有離開過特拉布宗。她在城里的黑海大學學習工程。大學就在海邊,通過教室的窗戶就能看到大海。 ????黑海多山又多雨潮濕,常常山在虛無縹緲間,在煙霧的籠照下海水看起來沒有明朗陽光下的地中海藍,更加深沉,也許如此才被稱為黑海。其實黑海一點都不黑,更像是一種墨綠的顏色,像湖水而不像海水。 ????回頭望去,連綿不絕綠油油的山,點綴其中的木屋,處處可見的茶園。 ????濕潤的氣候與沃土使得黑海盛產(chǎn)榛果豆、紅茶玉米、櫻桃等,其中榛果豆產(chǎn)量世界第一,Hatice笑言土耳其人相信它有藍色小藥丸的功效。當然,這里的紅茶也是整個土耳其最好的。 ????下雨的黃昏,她常常獨自走在沙灘上,潮水漲上來,溫柔地拍打著她赤裸的腳背。沿長堤去燈塔,扶著雖然搖搖晃晃但很結(jié)實的鐵梯攀上燈塔頂端,黛青色的海面,翻涌著白色的浪花。她長久地佇立著,聽著大海的聲音。臉上分不清是海水還是雨水,帶著微咸的甜蜜氣息。這種濕潤的感覺伴隨著Hatice的整個少女時代。 ????被訪者介紹 ????Hatice Yurteri,工程師,土耳其駐華大使館文化處參贊夫人,土耳其特拉布宗(Trabzon)人,來到中國一年半時間。(大寶 肖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