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聽撲通跳水聲。一個猛子扎下去,撈起一看是汪倫。”“考試復考試,考試何其多。我生待考試,萬事成蹉跎!边B日來,省城市民朱先生常常聽到鄰居的孩子和小朋友們在玩耍的時候吟唱這些自編的童謠。仔細一聽,發(fā)現(xiàn)這些都是從一些非常熟悉的唐詩改編的。朱先生
很納悶:孩子們咋吟唱這種童謠呢?
調查:校園內常聽到“另類童謠”
近日,記者首先來到合肥市區(qū)某小學,當詢問學生能否吟唱一些童謠時,沒有想到一些孩子竟脫口而出,什么“日照香爐烤鴨店,雞鴨魚肉在眼前。口水直流三千尺,摸摸口袋沒帶錢!薄皶钪氐娜耸俏,作業(yè)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還是我。”
“你是老鼠我是貓,你是書本我是書包。今晚飯錢你來掏”等等。
記者在一間高年級教室調查發(fā)現(xiàn),這個班級有70多個同學,竟然有一半以上會吟唱這些“另類童謠”。班主任告訴記者,她早就發(fā)現(xiàn)同學之間在傳唱這種童謠了,且大多是在課余時間悄悄傳唱,人數(shù)較多。
家長:“另類童謠”影響孩子成長
童謠,可以說是最初的人生理念的吟誦,好的童謠能激發(fā)孩子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記者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另類童謠”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根據(jù)唐詩宋詞或流行歌曲“改編”的。涉及的唐詩宋詞有《靜夜思》《望廬山瀑布》等數(shù)十首,僅僅《春曉》就有好幾個版本,什么“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打上飛毛腿,不知死多少!薄按禾觳幌丛瑁教幬米右,咬了一個包,痛得不得了”等等。
面對這些“另類童謠”,許多家長感到擔憂。他們說,孩子目前正處于對社會的認知階段,“另類童謠”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如果不加以引導,會對孩子的成長產(chǎn)生不良影響。
老師:對“另類童謠”要寬容些
一些孩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則表示,這些“另類童謠”“很好玩,很搞笑,很時髦”。
“沒有童謠便沒有童年。”童謠是孩子始于搖籃的教育,健康、幽默、通俗、上口的童謠作品,是少年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好教材、健康成長的好伙伴,幾乎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童謠。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很多過去朗朗上口的童謠容顏已老,而現(xiàn)在適合孩子們唱的童謠卻非常少。
面對校園彌漫著的“另類童謠”,不少老師的看法則比較寬容。一位老師認為,這些童謠含有很多流行的因素,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屬于一個正常的現(xiàn)象。也有老師則認為,目前學校的課余生活不夠豐富,學生學習負擔很重,這些童謠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心情。
專家:不能全怪孩子們
省教育學院教育學專家黃石衛(wèi)教授和吳秋芬副教授認為,“另類童謠”流行校園,不能全怪孩子們。
專家認為:首先,童謠是少年兒童成長的需要,而優(yōu)秀的童謠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養(yǎng)料,好的兒歌承載著優(yōu)秀的文化和道德觀念,能讓孩子健康地成長。但是由于優(yōu)秀童謠稀缺,才導致孩子們自編的“另類童謠”乘虛而入。其次,現(xiàn)在的孩子學習壓力很大,而童謠是他們心理發(fā)泄的最好方式。
專家認為,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另類童謠”,眼下已是網(wǎng)絡時代,這種童謠本身對孩子的成長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孩子長大后就不會再吟誦了。作為家長和老師,則應正確對待,可以多和孩子進行溝通,及時了解他們的情緒和心理變化。作為學校,也應對孩子自編自唱童謠這一現(xiàn)象予以適當引導,鼓勵孩子們多創(chuàng)作一些朗朗上口、生動有趣和內容積極向上的歌謠。本報記者安雨
文/圖
責任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