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發(fā)宜賓江安大井超限檢測站,宜賓路政表示,只要查出違規(guī)違紀行為絕不手軟
“光天化日之下,五名路政執(zhí)法人員暴打一名司機。”10月26日,數十名大貨車司機聯(lián)名向本報反映,宜賓江安大井超限超載檢測站5名路政人員野蠻執(zhí)法。同時,眾司機希望該檢測站公
開透明地執(zhí)法,完善檢測標準化設施。27日,記者前往江安調查。
人大代表:路政打人千真萬確
“那幫路政太霸道了,我索要處罰依據何錯之有?”10月27日,因右手腕處骨折、渾身多處軟組織受傷,目前仍在江安縣人民醫(yī)院住院治療的川Q11972司機葉某向記者訴說。據葉介紹,10月22日上午10時許,葉開著貨車從興文拉煤到江安井口碼頭,途經江(安)紅(橋)路大井超限超載檢測站。過磅后到窗口交納超限路產補償費時,對收費員要其交80元表示不滿!巴於贾唤20-30元一趟,為何今天要交80元?請把地磅電腦中的資料輸一份給我,看究竟該交多少。”葉某說完,收費室中沖出三名人員,拿起鐵鎖直奔停在路邊的川Q11972煤車。見路政執(zhí)法人員要鎖車,葉某忙跑過去求情:“我交錢就是了,別鎖車!本驮谌~彎腰準備抱正鎖車胎的一名路政人員時,身后一名路政人員伸手抓住葉的后腰皮帶,將葉按在地上就是一陣暴打。此時,從檢測站內又沖出二人(其中一名未著裝),手持木棍和鐵棒加入群毆行列。
“5名路政執(zhí)法人員毆打一名司機,我以黨性擔保,那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苯部h人大代表、江安大井鎮(zhèn)吉龍村黨支部書記劉伯軍介紹,就在3名路政執(zhí)法人員鎖車時,他正好騎車經過。劉支書大喊一聲挺身而出:“你們要干啥子,幾個人打一個,別忘了你們是執(zhí)法人員!”
“那名被打司機從地上爬起來時,已滿身是傷。其中,右頸部有條明顯的傷痕,鮮血直流。突然,被打司機沖進檢測站廚房拿了一把刀,還未砍到打他的人時,被那5名手持板凳、竹棒、鐵棒的人再次圍著打。那名司機的右手腕,就是被板凳打斷的!笔掳l(fā)大約20分鐘后,江安縣公安局大井鎮(zhèn)派出所民警聞訊趕至!斑@幫人竟當著民警的面仍繼續(xù)對那名司機施暴。我再次出面制止時,那名未著裝下身穿了條黃褲子的人,竟和另二名著裝的路政人員向我沖了過來,我大喊一聲‘我是縣人大代表,看你們誰敢動手!’”幾名路政人員這才停手了。見葉渾身是傷,劉支書將他送到當地衛(wèi)生院進行簡單包扎醫(yī)治。
現(xiàn)場目擊:檢測站沒有公示牌
10月27日上午10時50分,記者驅車趕到大井超限檢測站,見川Q11972煤車仍被路政鎖在路邊。尋遍整個檢測站,既不見計重的電子顯示屏,也不見不同車輛的準載極限、超限后繳納路產補償費的標準,超限多少的罰款標準等公示牌(上圖)。
“因車鎖在路邊阻礙交通,導致25日凌晨6時許,一輛摩托車撞向該車后左下角,司機頭部大出血!薄薄皺z測站對煤車收錢,從未向司機出示過計重情況的電腦單,罰多少全憑他們一句話。經常連發(fā)票都不給,或象征性給點發(fā)票。”記者剛到檢測站,沿途至少10余名貨車司機,向記者反映了該檢測站的種種違規(guī)行為。
在大井檢測站的登記簿上,記者見到,當天過磅接受處罰的貨車足足記了2頁多。而與處罰單存單附在一起的電腦計重單,只有8份。川C08234開出的30元補償費罰單,司機只得到20元的發(fā)票。
關于5名路政與葉某的沖突,當班路政人員稱:“那天不是我們當班,請到路政支隊和大井派出所去了解!27日中午12時許,記者到大井派出所準備了解案件進展時,吃了個閉門羹,派出所大門緊閉,值班牌上值班民警的手機一直無法接通。
宜賓路政:堅決查處絕不手軟
據宜賓市路政支隊副支隊長王建介紹,22日江安大井超限檢測站事件發(fā)生后,支隊立即會同江安縣交通局等部門展開了聯(lián)合調查。
據王建介紹,超限檢測的流程為:車輛接受指令進站后直接駛上由質監(jiān)部門檢測合格的檢測儀檢測超限情況。凡經檢測超出規(guī)定荷載的車輛,應按規(guī)定交納路產補償費。如超載數量超過允許標準,還要交納罰款。嚴重超載的除交納上述費用外還必須卸載。所有檢測數據都要顯示在出具給司機的單據上。
根據目前初步調查,川Q11972駕駛員葉某曾多次在大井檢測站沖崗逃費。事發(fā)當日,葉某駕駛的川Q11972貨車進入檢測站后,檢測數據為車貨總重19余噸。該車核定載重量為一點幾噸,按規(guī)定應交納路產補償費60元。葉某拒不交納,并拒絕出示相關證照接受檢查。檢測站執(zhí)法人員準備鎖車實施暫扣時,雙方“發(fā)生了糾紛”。爭執(zhí)中,葉某沖進廚房試圖提刀傷害執(zhí)法人員,被檢測站當班班長用板凳阻止。班長和一名執(zhí)法人員都受了傷,班長手臂骨折,目前正在治療。針對大井檢測站事件,只要調查出執(zhí)法人員有違規(guī)違紀現(xiàn)象,支隊將堅決查處,絕不手軟。文/圖記者楊元祿
陳章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