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雷鋒同志學習,成立服務社扶助弱勢群體志愿者專幫聾人
晚報訊 今天是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43周年紀念日,我市乃至全國第一個專門針對聾人進行幫扶的志愿者組織“1218志愿者服務社”正式成立。
據(jù)1218志愿者的組織者介紹,1218志愿者以雷鋒同志的誕辰紀念日(
1940年12月18日)冠名志愿者,由我市的公、檢、法、司系統(tǒng)的有識之士率先發(fā)起成立,旨在倡導“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聯(lián)合社會各界之士,共同幫扶作為社會弱勢群體一部分的全市六萬名聾人,推動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與文明進步,弘揚新時代的志愿服務精神,打造青島志愿者服務的新品牌。以實際行動,作為對雷鋒精神的最好詮釋和對雷鋒同志的最好紀念。(記者王哲)
相關報道
在雷鋒精神感召下
●島城車友,山村慰問老英雄
“老英雄,我們來看您了”

|
網(wǎng)友到抗日老英雄家中慰問。陳小寧攝 |

|
在出發(fā)前貼上慰問團車標。
|
車友組團自駕給平度大澤山抗日老英雄捎去大米和花生油,以獨特方式紀念雷鋒——“老英雄,我們來看您了”
“各車注意!準備出發(fā),直走前面路口向左拐!弊蛉涨宄7時許,在瑞昌路膠州灣高速公路入口處,8輛自駕車一字排開編隊前進,頭車握著手臺的車友“程老大”組織得井然有序,整個車隊行動統(tǒng)一。昨日,記者一路跟隨青島新聞網(wǎng)車迷論壇“大眾車友會”的車友們,目睹了他們自發(fā)組織慰問團前往平度大澤山慰問抗日老英雄的全過程。車友們以這種方式來“學雷鋒”。
從小告訴孩子“做雷鋒”
3月1日,大眾車友會的車友“快樂仙人掌”在論壇上發(fā)出“慰問計劃”的帖子后,車友們一呼百應,近80個車友跟帖表示支持,大家組織拼車,自酬資金給抗日老英雄買了20袋大米和20桶花生油。
“我女兒虹虹并不了解那段抗日的歷史,更不知道是誰給她帶來的幸福生活!薄翱鞓废扇苏啤毕朐凇皩W雷鋒”日到來之際,盡自己的微薄之力為抗日老英雄獻上愛心。“快樂仙人掌”說,她希望通過這次活動,讓孩子記住歷史,保持一顆感恩的心。
“學雷鋒”路上團結協(xié)作昨日一大早,瑞昌路膠州灣高速公路入口處。車友“老栗樹”蹲下身在自己車門前,張貼“抗日英雄慰問團”和“大眾車友團”的標識,并分發(fā)給集合點的車友們。一時間,車友忙活開了,很快所有自駕車整齊化一,組成了“抗日英雄慰問團”車隊,在頭車“程老大”組織下一字排開。隨著“程老大”手臺的一聲令下,各車編隊向平度大澤山方向駛去。
半路上,平度和萊西的幾個車友也加入了慰問團,行車隊伍壯大到20多輛!啊逃捅鳌愕暮筌嚐粼趺粗涣亮艘粋?”“程老大”用手臺呼叫!啊繂枅F’的車友們,一路上相互幫助,相互照應,誰有了困難通過手臺通訊就地解決,車迷是一家人嘛!薄俺汤洗蟆睘樽约侯^車工作忙得不亦樂乎。
“學雷鋒”從不忘國恥開始
車友們經過1個多小時的行駛來到大澤山鎮(zhèn),在鎮(zhèn)政府的幫助下,“慰問團”的車友們慰問了幾位大澤山抗日老英雄,給他們送去了大米、花生油等生活所需品。在高家村,車友找到了抗戰(zhàn)時期“地雷戰(zhàn)”的神槍手王明友老英雄的家。
看到這么多從未曾謀面的車友們來看自己,王明友喜出望外,挪動著顫抖的身體和車友們握手!翱谷諔(zhàn)爭勝利已經61年了,61年來戰(zhàn)爭在我心靈上留下的烙印卻一直難以磨滅,日本法西斯的兇殘與抗日軍民勇敢與鬼子斗爭的場面,至今還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今年81歲的抗日老英雄參加了濰坊、淮海等戰(zhàn)役,對當年的抗戰(zhàn)景象仍然記憶憂新,“謝謝你們還記得我們這些老人,不忘國恥啊!”王老英雄欣慰地說。
車友“蝴蝶”表示,不僅要記住千千萬萬為打擊侵略者而英勇犧牲的烈士們,更要關心幫助尚健在的抗日老英雄們,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的今天,“學雷鋒”應該從不忘國恥開始。記者陳小寧實習生馬坤
●韓國友人,病人床前做義工
他是快樂的洋雷鋒
“叫雷鋒、叫志愿者都行,重要的是要做好事。”韓國志愿者崔相朝———他是快樂的洋雷鋒
晚報訊
3月5日這天,崔相朝先生要去加班,他把市立醫(yī)院國際門診志愿者的工作交代給同伴,自己匆匆去工作了!白龊檬虏挥脭D在一天,有愛心,哪天都可以做好事!边@個在青島居住了十幾年的韓國人是紅十字志愿者服務隊的負責人,除了平日去醫(yī)院做義工,他曾組織數(shù)十名駐青韓國人參加無償鮮血;與朋友一起募捐,救助2名先天性心臟病兒童,4名白內障老人;為青島的紅十字老年護理院、青島市腫瘤醫(yī)院多次捐款捐物。
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介紹,2004年11月5日,市紅十字會在青島市市立醫(yī)院國際門診成立了一支由韓國人組成的紅十字志愿者服務隊,崔相朝作為服務隊的負責人,參與了最初對志愿者的招募、選擇、確定,又負責起平日里同志愿者之間的聯(lián)絡、聚會、總結工作。每周,他都會出現(xiàn)在市立醫(yī)院的國際門診,做做翻譯,陪病人聊天。雷鋒這個詞兒是一個病人告訴他的,病人說崔相朝是“洋雷鋒”。
雷鋒的事跡,崔相朝并不全了解,他只知道雷鋒是個愿意幫助別人的戰(zhàn)士,雷鋒是人名,但那些幫助別人的人全都可以被稱做雷鋒。“叫雷鋒、叫志愿者都行,重要的是要做好事。”
當初為紅十字會挑選志愿者,崔相朝最看重的品質是有愛心,他相信心中有愛就能將志愿者工作堅持到底。“他很幽默,他有辦法讓病房充滿笑聲!奔t十字會工作人員介紹,崔相朝是志愿者里的機動成員,志愿者是輪班工作的,可他除了在約定的時間里來醫(yī)院服務,還時常在別人值班的時候趕來幫忙,各種病癥高發(fā)的春季、冬季,醫(yī)院比較忙的時候都能經常地看到他的身影。他告訴護士長,如果哪一天有志愿者請假或醫(yī)院需要幫助的時候可以隨時打電話找他。
崔相朝的細致照料讓許多病人動容,而青島人的樂于助人也曾給崔相朝留下深刻印象,1994年,崔相朝從中國回韓國探親,裝有貴重物品的公文包被他遺忘在了機場。東西丟在異國他鄉(xiāng),崔相朝并沒有對找回東西抱太大希望,可當他一個多月后重返青島時,竟有熱心市民想方設法找到他,把包又還給了他!拔蚁矚g中國,青島又是我在中國的首選!贝尴喑硎疽褜η鄭u的熱愛化作志愿服務的熱情。(趙黎)
圖為韓國志愿者在市立醫(yī)院東院區(qū)參加義工活動。臧磊攝
●受人幫助,感人往事永難忘
“43年前她背我去上學……”
“43年前她背我去上學……”當年一份助人的熱心,讓現(xiàn)已退休的李紅梅仍享受著當年的那份感激
晚報訊 43年前,摔斷了腿的梁同學因無法上學面臨輟學危險,17歲的高中女生李紅梅帶領班里同學組成了學雷鋒小組,背她完成了學業(yè)。43年后的學雷鋒日里,受助的同學講起了這段感人往事。如今,當年學雷鋒的女學生已經退休在家,43年里,雷鋒精神已經深植于她的心中,她的一舉一動都透著助人為樂的影子。
近日,晚報與市檔案館開通《尋找60年代老雷鋒》熱線,熱線勾起了許多市民的回憶。“包頭路小學以前有個學雷鋒中隊,常去大港站幫旅客搬行李、抱小孩!70歲的李先生說自己就曾經受到幫助,想謝謝那些老“雷鋒”。“國棉五廠有學雷鋒小組,幫附近的老人縫補衣服!笔忻耜愊壬f自己的爺爺就曾受到“雷鋒”們熱情的幫助……提到雷鋒,提到曾幫助過自己的人,人們滿是感激。
“上學的時候我摔斷了腿,家里就一個老奶奶,沒有自行車,也沒有人手,差點輟學,李紅梅知道了就背我上學放學,一直背了3個月。”電話里,一位婦女緩慢地講起記憶深處的故事,“你應該寫寫她,為了回報她,我也不斷地幫助別人,現(xiàn)在還加入了志愿者。”她留給記者李紅梅的電話號碼。
“這么多年了還有人記得這事。”接到晚報的電話,已經退休的李紅梅又驚又喜。她已經記不清那名受助同學的全名,只記得上世紀60年代那個學雷鋒的熱潮里,大家都在做好事,每個人都在真誠地幫助身邊有困難的人,“那時很流行一句話‘我叫雷鋒’,在做完好事被問到名字的時候說上這么一句話非常自豪。”
經歷了雷鋒那個年代,李紅梅說已經被雷鋒精神感染,43年里沒干過什么大事,但看見別人有困難肯定會伸手幫忙,她用雷鋒的故事教育女兒,教育外孫,她說要把雷鋒精神傳下去。(趙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