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酸的"讀書無用"論
威縣一所鄉(xiāng)鎮(zhèn)中學的學生正在上體育課,體育課的內容一般就是做操和跑步,教學條件即使和縣城學校比都是天壤之別。
輟學的孩子如此之多,其中肯定不乏聰明優(yōu)秀者。他們本該是我們民族的"八九點鐘的太陽",本該在教室里寒窗苦讀,為什么卻選擇放棄學業(yè),寧愿
早早地出外打工或在家務農?
馬莊村的楊志芳今年剛上初二,本該明年參加中考,但她很可能將與這次考試無緣。她初二上學期已輟學回家,輟學的理由很簡單,就是"不想讀書了"。東小城村15歲的女孩子武靈(化名)今年在初一剛上幾天就退學了,她對記者說,"學習不好,讀書沒意思"。在當?shù)氐泥l(xiāng)鎮(zhèn)中學中,不少校長和教師對記者說,大批孩子輟學的原因是"厭學",而家長不反對孩子輟學的原因是認為"讀書無用"。
實際情況如此。但記者進一步深究,還發(fā)現(xiàn)在"厭學"和"讀書無用"背后隱含著巨大的辛酸和無奈。被采訪的家長告訴記者的往往是:"念也考不上,考得上也供不起,供得起也找不下工作"。這可能才是家長"讀書無用"觀念的真正意思。
2005年威縣中考時,在35所鄉(xiāng)鎮(zhèn)中學中,只有一所學校的上線率超過20%,但也只有26%。有25所學校的上線率在10%以下,其中有三所的上線率為零,有18所學校經過中考得以升學的幸運學生,每校只有1名到3名。如此低的升學率,對許多孩子來說,在考試之前就注定了要被淘汰的命運。升學無望,這是許多孩子厭學的原因。
假如一個幸運的孩子考上了高中,那么在未來的幾年里,帶給其父母的除了快樂,還會有一張張沉甸甸的帳單。當?shù)剞r民算的帳是:一個孩子如果考上公費的高中,一年學費要1000元,加上其它花銷,一年大約是3000元,三年下來是1萬元。如果是擇校生,三年下來至少得4萬多元。如果孩子考上大學,即使花錢再節(jié)省,四年至少也得5萬元。這樣的支出對于一個每年現(xiàn)金收入僅數(shù)千元的農民家庭來說,無疑是很難承受的。
假如孩子成功地完成了大學學業(yè),就業(yè)卻可能是其面臨的最大一道檻。據(jù)威縣鄉(xiāng)鎮(zhèn)中學的一些校長說,村里的孩子和城里孩子競爭考大學,前者只能考上一些末流的大學,畢業(yè)后工作很難落實。威縣籍的大專畢業(yè)生,已經連續(xù)5年沒有人找到如意的工作,只有回家種地或外出打工,而這是不需要讀書也可以做到的;撕芏噱X念書卻得不到預期的回報,這樣的結果對農民產生了非常消極的影響。
一項研究表明,清華、北大等國家重點大學,20世紀90年代以來招收的新生中,農村學生的比例呈下降趨勢;而在非重點的地方院校里,農村學生的比例呈增加之勢。對于這些非重點院校的畢業(yè)生,就業(yè)相對比較困難,如果碰巧戶口在農村,找工作可能更是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