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旅游只是國民經(jīng)濟產業(yè)里的“新丁”,雖身處“諸侯之列”,卻還不具備“逐鹿中原”的資格。如今,當杭州高舉旅游旗幟,對外開放100多個社會公共旅游資源,而且市、區(qū)兩級人大、政府、政協(xié)三套班子的領導參與國際旅游團隊的接待工作,以旅游推介著這座人間天堂之時;當寧波的千人進京團,身
著“請您去寧波”、“浪漫寧波歡迎您”的T恤穿行于北京的各大景點之時;當南京力推“旅游社會促進工程”,招募“博愛使者”為其城市奔走宣傳之時,旅游在這個崇尚個性化和人性化的時代,不僅成為了國民經(jīng)濟的支柱產業(yè)之一,而且以特色產業(yè)的優(yōu)勢贏得了代言城市的機會。城市營銷的旅游樂章正在各地奏響,這注定是一場場全民總動員的盛會。 營銷不同于推銷的。城市推銷重在有形產品,城市營銷則以無形的城市文化為靈魂。對一座城市的營銷和對一件產品的營銷其實有許多相似之處,性能品質是基礎,還需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正如著名營銷學家菲利浦·科特勒給地區(qū)營銷下過的定義———為滿足地區(qū)目標市場的需求而進行的規(guī)劃和設計。成功的地區(qū)營銷應使市民、企業(yè)對其所在的社區(qū)感到滿意,游客和投資者對地區(qū)的期望得到滿足。由此,城市營銷的實質其實在于實現(xiàn)公共價值,而這一公共價值又是個體價值與城市愿景的有機融合。在宜居城市的出現(xiàn)引發(fā)著人們對城市功能的再思考之時,城市的人性化和文化性功能不再被擱置于經(jīng)濟目標之后,而是履行著城市真正的職責。
旅游之所以代言著城市,不僅僅因為旅游業(yè)的發(fā)展程度折射著城市的發(fā)達程度,還在于它是一個特色產業(yè)———它的特色不是它生產著有形的產品,而是產出著難忘的體驗和快樂的感受。城市旅游營銷說到底是為了在提高旅游業(yè)效益的基礎上增強城市的整體競爭力,所以爭奪客源是最原始的目的。說到底,旅游者消費的心是理性的,而感受的心卻是感性的。所以,光靠吸引旅游者的眼球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讓他們動心和動情。如果將城市作為一個整體推介,那么作為城市中最具活力的人以及他們所表現(xiàn)出的特有的精神風貌和行為方式就不僅僅是一種資源,還是一種工具了———這樣說未免功利,但如果有效地對其加以利用,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口碑效應和示范效應的力量是巨大的,而且如前所述,許多城市也正在實踐著這一目標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如果要讓旅游者愛上這座城市,那么首先需要讓居住在此的人們愛上這座城市,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自覺自愿地充當講解員、廣播員、宣傳員的角色,而且不把它當作工作和義務,而是作為生活和責任。所以,為本地居民創(chuàng)造歸屬感,為旅游者創(chuàng)造親和力,才是城市發(fā)展和營銷的主旨所在。到了那時,也就無需什么“博愛使者”的名號了,因為每個人都是真正的博愛使者,他們愛著這座城市,所以希望更多的人也和他們一樣愛這座城市。
寫到這里,突然想起了青島也有個溫暖的名字———微塵。這是一個感動了青島乃至中國的名字,入選“中國十大公益之星”,足以說明其感召力和影響力之大,它讓更多的人,包括長期生活于斯的青島人真正了解了青島———這座愛心飛揚、充滿關愛的城市。我相信,如果稍加渲染,“微塵”之名就可深入游人之心———雖然它的產生與旅游無關,但無心插柳同樣也可以收獲一片驕人的綠陰———因為其中充盈著濃濃的人文關懷。其實,旅游營銷也好,城市營銷也好,最終還是應回歸到這個本意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