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6月10日,譚抒真生于青島,從小就接受西洋樂熏陶,15歲時開始正式學習小提琴。從此小提琴伴隨他走過了70多年的人生路,并成為他人生的關鍵詞。
譚抒真是中國小提琴事業(yè)的先驅,是中國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和制作家。
。保梗玻纺,年輕的譚抒真成為上海工部局演奏員,這支當
時號稱遠東第一的樂團,此前從未有過中國演奏員。1930年,譚抒真回到青島,活躍于青島各個演奏場合,成為上世紀三十年代青島文藝高潮時的知名演奏員。日本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譚抒真回到上海,再次進入上海工部局樂團,后因拒絕為日軍演出而主動辭職。
作為小提琴教育家,譚抒真教琴的生涯比演奏更早。1925年起,他就被上海美專校長劉海粟聘為小提琴教師,后又在上海、青島的學校任教。1947年起,譚抒真任國立上海音樂?茖W校教授。建國后,譚抒真受聘為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兼管弦樂系主任。他以演奏家的豐富經驗,對學生因材施教,開創(chuàng)領導了新中國的小提琴教育事業(yè)。他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有袁培文、周彬佑、盛中華、丁芷諾、且旅中、譚國璋、薛偉等。這些人后來都成為著名的小提琴教授,因此,譚抒真被稱為“教授的教授”。
上世紀三十年代,譚抒真開始研究小提琴制作。1935年,他協(xié)助王玫在青島制作出中國第一把小提琴。1937年,譚抒真自己也制成一把小提琴,這把琴被公認為是具有國際專業(yè)水準的第一把“中國制造”小提琴。建國后,譚抒真首先開創(chuàng)了中國提琴制造工藝。1950年在上海音樂學院創(chuàng)辦了樂器制作室;1956年又開辦了全國性的提琴制作訓練班,為全國各樂器工廠培訓了一批優(yōu)秀的提琴制作師。1978年起,上海音樂學院首次建立了提琴制作專業(yè),譚抒真親自授課指導。
譚抒真還是多個國際小提琴比賽的評委。1982年,美國舊金山音樂學院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1983年7月美國紐約“交響園地”授予譚抒真榮譽獎狀。
不僅是小提琴,譚抒真還在建筑藝術上有所建樹。上世紀三十年代,他在上海滬江大學建筑系學習,是一位持證建筑師。他主持設計的原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廳(現(xiàn)上海師范大學東部禮堂),當時被譽為世界上音響效果最好的音樂廳之一。除此之外,譚抒真還擅長油畫,就在他去世前不久,還為紀念結婚70周年,為妻子畫了一幅肖像。
譚抒真是一位博學的學者,精通英、德、法、日多種外語,喜歡吸收各種知識。他曾教導學生掌握一門外語就等于打開通往世界的一扇窗。
“音樂,僅有完美的技巧是不夠的,關鍵是它賦予了心靈創(chuàng)造的自由。”一直到2002年11月28日,當譚抒真的心臟停止跳動之時,這種“心靈的創(chuàng)作”才跟隨他的人生停止。
譚抒真:青島風度
一位音樂尊長的故土往事
“在我拍過的許多偉大藝術家中,譚抒真先生尤其令人難忘”,艾倫·米勒對采訪他的中國記者說,“他是我見過的最堅強的紳士和最好的音樂教師!
對于青島的音樂檔案,艾倫·米勒那部偉大的《從毛澤東到莫扎特——斯特恩在中國》,絕非燙金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這般簡單,它更是一份珍貴史料——因為正片中約5分鐘的紀錄,以及附加的長達28分鐘的譚抒真?zhèn)人訪談。老人淡定的敘述,不僅描繪出又一個傳奇而又飽滿的生命,更呈現(xiàn)了一顆無論命運曲折卻依舊為音符激烈跳動的心。
這段訪談,艾倫·米勒命名《來自上海的紳士》。紳士,勿庸置疑。只是,紳士來自上海,卻源自青島。
。保梗埃贰保梗保
童年:音符浸潤
該如何形容譚抒真!著名音樂教育家;中國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中國小提琴制作事業(yè)開創(chuàng)者;或者還有——精通英、德、法、日多種外語的學者,曾主持設計過原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廳的建筑師……
譚抒真的二女兒譚荻茜承認,“父親的種種素養(yǎng)與品質,與他在青島的童年淵源很深!
。保梗埃纺瓿跸模T抒真生于青島,家人取名并非后來周知的“抒真”二字,而叫“譚書禎”。今天標準看來,譚家屬典型小資。父親譚岳峰,在膠澳殖民當局任德語翻譯,同時還是一個通曉醫(yī)藥并有經濟頭腦的未來的藥商以及酷愛音樂的發(fā)燒友。母親則是青島圣功女中畢業(yè)的新女性。一家人虔誠地信仰基督,聆聽圣樂和贊美詩成為了他們生活中一項重要內容,這也使得譚書禎來到世上,便在血脈里種下了無法了斷的琴弦與音符。
此時青島,西洋音樂逐漸成寵。時尚的“高級白領”譚岳峰時常參加一些音樂“派對”,有時會帶上兒子譚書禎。再得閑時,他便會在家里,在兒子注視下,拉響他那把小提琴。
“那時,我就對小提琴產生了興趣,”《來自上海的紳士》中,譚抒真回憶,正是那把能夠產生美妙樂聲的“東西”,讓他充滿向往與好奇。
只是兒子的這份天分并未得到譚岳峰的認同。他認為,惟一的兒子將來該從政、經商,音樂,只是一種消遣。譚荻茜說,“祖父從開始就告誡父親,不能把音樂作為職業(yè),因為他所知道的做音樂的人都活得很苦、很累!
長者的愿望阻擋不了美妙音符在譚書禎心里的萌發(fā),齊東路老屋的小提琴,江蘇路教堂的贊美詩,還有各個禮堂不斷傳出的管弦合奏,碧海藍天間,譚書禎的童年依然被連串音符浸潤。
。保梗玻病保梗玻
少年:改名抒真
就在譚書禎長到可以真正拿起小提琴的時候,日本人第一次侵占了青島。譚岳峰不得不帶著家人離開故土前往當時河南省府開封,譚荻茜告訴記者,那是1914年。
在開封,譚岳峰遠離了音樂,也沒再拉響過他的小提琴。這讓譚書禎總覺得遺憾。此時,已被父母送往美國學鋼琴的大姐的郵包成了小學生譚書禎的最大期待,郵包里有大姐在美國四處收集來的小提琴譜。譚荻茜說,“收到琴譜,是父親當時最快樂的事情!
血脈里的種子遲早萌芽。1922年,15歲的譚書禎前往北京匯文中學念書。也就是這一年,他找到了自己音樂人生的起點,開始正式學習小提琴。
啟蒙老師叫李勖剛,他教了譚書禎三個月,傳授了基本技巧。然而,就是短短數(shù)月,譚書禎卻認定了自己的一生——他甚至擅自改名——譚抒真,意為演奏要抒發(fā)真情,做音樂要追求真意。
此番求學因為一場大病戛然而止。譚荻茜保存的父親回憶中記載,到北京幾個月后,譚抒真得了內膜炎,休學回青。
冥冥中,青島總會蕩起一種旋律,引領著譚抒真繼續(xù)他的小提琴之路。
“二月革命”后,青島流亡來一批俄羅斯貴族,其中不乏音樂高手,為了糊口,在青島從事演奏。有一個名為霍洛舍夫斯基的,在青島大飯店為無聲電影進行小提琴配樂。來看電影的譚抒真被他的琴聲迷住,拜在這名俄羅斯琴手門下。譚抒真用一把六塊錢買來的小提琴跟隨霍洛舍夫斯基學了近一年!八募记珊褪址ǘ紭O其正規(guī),”譚荻茜找到父親的評價。
。保梗玻的,譚抒真回到北京繼續(xù)讀書,他又找到在六國飯店(北京使館區(qū)專門為外國人開放的飯店)演奏的歐魯普學琴。
此時譚抒真完全被小提琴迷住,他把父親不能把音樂作為職業(yè)的告誡拋在腦后,執(zhí)意練琴。譚岳峰一氣之下斷了兒子的資費。沒有生活來源,對譚抒真來說卻并非真正的打擊,讓他失望的是北京不僅學琴貴,而且整體音樂水平并不高。
“父親說,那時學琴,北京還不如青島。”于是,譚抒真決定,再回青島。
在青島一家德國咖啡館的演奏臺上,譚抒真不經意間拾起又一段琴緣。他邂逅了奧地利小提琴手施特勞斯。他的技法與霍洛舍夫斯基非常相似,走的都是正統(tǒng)技巧路!扒鄭u的兩位外國師父,對我學琴的影響非常大!弊T抒真后來對譚荻茜說起自己扎實的小提琴基本功,對兩位老師心懷感激。也正是因為這兩位老師的教導,讓他旋即就在上海制造了一個小小的“奇跡”。
幾個月后,譚抒真前往上海報考音樂學校。年輕的老師聽過譚抒真的小提琴之后,說“你的水平和我差不多”,不敢接收。于是,1925年,原本去上海考學的18歲的譚抒真,竟被校長劉海粟聘為上海美專小提琴教授;1927年春,他又加入上海交響樂團的前身——上海工部局交響樂團,成為這支遠東第一交響樂團的第一位中國演奏員。
一個來自黃海邊的提琴少年由此也創(chuàng)造了一個發(fā)生在大上海的“青島榮耀”。
。保梗常啊保梗常
青年:琴島風度
。保梗常澳辏T抒真再回故土,這次他是奉父之命繼承家業(yè),此時的譚家已頗有家底,經營著“青島大藥房”。
。保梗常澳甑那鄭u,風度正盛。包括老舍、洪深、楊振聲、聞一多、沈從文、梁實秋在內的一大批名士墨客適居于此,進行著大量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藝術活動,各種文學、藝術社團也全面興起。紅瓦綠樹間,書卷盎然,琴樂悠揚。
此時的譚抒真,擺著“藥房少東家”身份,“卻并沒管太多藥房的事,有時間,他就繼續(xù)搞音樂”。譚抒真的兒子,原上海交響樂團小提琴手譚國璋說。
很快,譚抒真結識了另一個也瘋寵小提琴并且與之同年的人,他叫王玫。
那時的王玫組織了一個名為“青島音樂會”社團,并擔任會長。譚抒真是社團里的常客。他經常與王枚切磋琴技,一起組織小型音樂會。
。保梗常澳,風采翩翩的譚抒真與同樣意氣風發(fā)的王玫,兩位23歲的青年,并肩伴著匯泉灣的浪聲,拉響著自己的人生琴弦!肚鄭u市志·文化志》記載“1930年即墨縣立中學舉行音樂會,就有青島音樂工作者王玫、譚抒真參加,并演奏了三個小時”。還有更多,在青島的不少禮堂、會所,人們都能聽到“藥房少東家”專注的琴聲。
幾乎同時,倆人又對小提琴制作產生了興趣。1935年,在譚抒真幫助下,王玫成功制作出中國第一把小提琴,成為青島音樂史上重彩的一筆。1937年,譚抒真自己也制造了一把小提琴,這是我國第一把具有國際專業(yè)水準的小提琴,而譚抒真最終組建了上海樂器廠,成為了中國小提琴制作業(yè)的奠基者之一。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青島,是譚抒真的音樂伊甸園。在紅瓦綠樹映襯著的起伏的小路間,在碧海浸潤著的變幻的節(jié)奏里,在青島最是風度時,譚抒真找到了一生的追尋,也奠定了一生的成就。
。保梗常贰玻埃埃
后記:紳士人生
美妙的音符,因為日本人的戰(zhàn)火再次中斷。1937年,譚抒真再次離開家鄉(xiāng),帶著妻女輾轉落戶上海,繼續(xù)他的音樂人生。
直至,被稱為“來自上海的紳士”。
直至,2002年11月28日在上海逝世,再沒真正意義上回過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