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濟南9月4日訊(記者 王振國)
絕大多數(shù)貧困學生把學費都寄托在申請貸款和學校的各種救助資金上,但目前高校沿襲多年的貧困學生“公示制度”讓一部分貧困學生望而卻步。有關教育專家指出,學校在救助貧困學生各種政策的推行過程中應充分考慮貧困生的隱私,應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模式。
4日上午,在省
城一所高校,來自莒南縣的王秀宇同學說:“我家的經濟狀況不是很好,大一能夠堅持下來就感覺很不容易。這次暑假開學只帶來400多元生活費!彼谡劦缴暾垖W校的有關助學金時,顯得有些無奈:“學校的一些助學金對很多學生提供了巨大的幫助,但從目前的發(fā)放模式來看,申請各種助學金的學生數(shù)量在下降,除了目前國家提供的助學貸款越來越多外,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學校和院系要在公開場合多次對貧困學生的資料進行公示,這就使部分貧困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
省城一所綜合類院校的一位男生告訴記者,每次申請學;蛴嘘P企業(yè)在學校設立的助學金時,學校有關部門或輔導員老師會把這些學生多次召集到一起開會,個別院系還把他們的家庭狀況、家庭成員等所有情況張貼到學校的張貼欄里,目的是接受大家的評議。但這位學生非常坦誠地告訴記者:“我每次看到自己的名字貼在那里,都后悔申請了助學金,所以如果下次還是采用這樣的形式,我會重新考慮一下的。”
據(jù)一位大學輔導員介紹:“學校一般的操作辦法是全體學生自由報名,然后根據(jù)學校掌握的情況初選,等確定救助人選后,各個院系通常采用公示的方法進行最后的確認!钡@位輔導員也承認,目前在學校申請各種助學金的學生數(shù)量在減少,也有不少學生反映過他們關于評選模式的意見,但“這是學校多年來一直采用的方法,新方法還要聽學校的安排”。
山東省教科所的孟慶偉副研究員對有關高校的這種做法表示了異議,他說,高校為廣大學生提供各種助學救濟金是學校管理人性化的重要標志,但學校應該把一些必要的工作做細,不要因為一些看似無所謂的做法而傷害了貧困學生的自尊心。建議有關學校把有關貧困生的全部資料交給學校專門部門,由他們秘密完成對這些學生的調查,這樣既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也圓滿完成各種助學金的發(fā)放,還能深入了解眾多學生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