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寧8月17日電(記者馬勇、楊進欣)17日,國務院政策研究室副司長劉健生說,我國重要礦產資源供不應求的局面將在未來20年進一步加劇,劉健生是在此間舉行的“第三屆中國(西部)有色金屬礦業(yè)開發(fā)國際論壇”上作上述表述的。
劉健生說,本世紀前20年將是礦產資源消耗的高峰期,這是由這一
時
期的經濟特點決定的。到2020年我國經濟將在2000年的基礎上再翻兩番,達到35萬億元人民幣,要達到這個目標,年均GDP增速要保持在7.2%左右。經濟高速發(fā)展離不開礦產資源的支持,據統(tǒng)計,92%以上的一次能源、80%的工業(yè)原料、70%以上的農業(yè)生產資料都來自礦產資源。這一時期,大宗礦產品的消費彈性系數都將大于1,也就是說礦產品消費增長要快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
劉健生介紹,我國人均礦產資源占有量很低,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排在世界第53位。45種主要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鐵、銅、鋁等主要礦產資源儲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6、1/6和1/9。我國多數金屬礦產資源稟賦不佳,開發(fā)利用難度大,選礦和冶煉成本高,集約化生產難,規(guī)模效益差。
有關專家根據礦產資源供需狀況對我國礦產資源的保障程度作了預測,到2020年,45種重要礦產資源中,可以保證的有24種,基本保證的有2種,短缺的有10種,嚴重短缺的有9種,國民經濟建設需要的大宗礦產,如石油、鐵、銅、鋁、鉀等均不能滿足需求。其中,銅需求量缺口357萬噸,鋁需求量缺口1055萬噸。
劉健生說,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必須立足國內,面向國際,統(tǒng)籌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要加大礦產資源勘查力度,摸清資源家底,特別要加強西部地區(qū)礦產資源的勘查工作,實現(xiàn)礦產資源保有儲量的動態(tài)平衡,使礦產資源得到永續(xù)利用。要注重節(jié)流,節(jié)約利用資源。此外,要利用國外資源,鼓勵企業(yè)“走出去”,開發(fā)境外礦產資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