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吳承恩寫《西游記》以前,民間傳說、神話和文學作品中有關玄奘“西游”取經的故事就已流傳好幾百年了!拔饔巍,歷史上確有其事,即唐代高僧玄奘法師于唐太宗貞觀元年從長安出發(fā),歷經艱難到印度求法取經,19年后,也就是唐太宗貞觀十九年,由20匹白馬馱著657部梵文佛經回到長安!段饔斡洝防锼
術虛構的唐僧,無疑是脫胎于這位歷史上真實的生活原型玄奘。但僅僅從玄奘的真實出身和性情志向,與《西游記》里唐僧出世的虛構故事一對照,便可以輕易地見出歷史與文學這對關系的奇妙,這對矛盾的微妙。若拿小說里的唐僧來套玄奘,實在是混淆了歷史與文學。 先來看唐僧,他有許多性格上的弱點,懦弱無能,膽小如鼠,優(yōu)柔寡斷,昏庸糊涂,聽信讒言。明明是凡胎肉眼,識不出真假是非,還好歹不分,老是冤枉孫悟空。我小時候讀《西游記》,覺得他除了會念緊箍咒欺負孫悟空,什么本事也沒有,一次一次地吃虧,一次一次地上當。所以,每每看到他被妖精捉住,恨不得趕緊讓妖精把他吃了才解氣。等有些閱歷了,就想得多了一些。一方面,他有菩薩護身,取不到真經是死不了的。從書里看,他本身就是如來佛犯了錯誤的大弟子金蟬子轉世,死了就沒戲了。另一方面,他信念堅定,為求取正果,對于權、財和女色的誘惑毫不動心。而且,他骨子里品性良善仁厚,富有同情心。至少是一個為人正派的好人,正如書里所寫的“端的是一個好和尚”。他沒有壞心眼,對人不設防,從不想著去害誰。
《西游記》里的妖怪一心想吃唐僧肉,是為了長生不老,結果一個個被降伏,也算是私欲導致的結果?纯唇裉斓摹把帧保胸澒伲捕际撬接麑е赂瘮、覆滅。有時,我覺得金錢有點唐僧肉的意味,對它得敬著,畏著,敬畏可以,但千萬別貪。
再看歷史上的玄奘,他性格上不僅沒有唐僧那么多的缺陷。而且稱得上是一位杰出的東方文化巨人。他少年立志,13歲出家。用我們今天專門形容英雄人物的形容詞來形容他也是恰當?shù)模鹤非笳胬,堅韌不拔,意志堅定,鞠躬盡瘁。他“經河西走廊,出玉門關,取道“絲綢之路”的新疆北路,歷時4年,途經西域十六國,克服了千難萬險,九死一生,才最終到達北天竺摩揭陀國那爛陀寺。
我想,一個人的事業(yè)奮斗一定得有玄奘“西天取經”百折不回的這種精神意志,“不至天竺,決不東歸一步”。今天依然屹立在西安的大雁塔,是玄奘的藏經塔,也叫慈恩寺塔。他為了自己的學術事業(yè),孜孜不倦,拒不為官,成為一代宗師。而今天,在我們的生活里,對某些人來說,似乎只有讓他當官,才是對他的最大認可。所以,在某些專業(yè)領域,常常會有這樣的說法,得到了一個官員,卻失去了一個學者?磥,要學有所為,學有所成,就得向玄奘學習。而且,更要像玄奘一樣,把生命奉獻給自己熱愛的事業(yè),以自己的著作,自己的思想,留下一座人生的“大雁塔”。 傅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