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兒子上小學之事,趙君已經郁悶了3天。 上周末小學報名的第一天,他與6歲的兒子去市區(qū)某小學報名。當老師問及小家伙住在哪兒時,答案是離這所小學較遠的趙君父母家。這是因為趙君當年為了方便,將小家伙落戶在父母家?扇缃駡竺麜r,卻被學校以不與父母同住為由擋在了校
門外。小家伙遇到了生平第一大“挫折”,當場放聲大哭。 與趙君有相似經歷的人甚眾。原本在老市區(qū)有一處小房,后來舉家遷往東部大房者;夫妻二人分居兩地,兒子幼兒園階段跟隨母親,上學時回到父親身邊……此等人在小學入學報名那兩天,都碰壁了。
而今年我市小學入學政策明確規(guī)定,“公辦小學入學繼續(xù)執(zhí)行劃片就近入學辦法。各區(qū)、市要在認真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根據居民區(qū)片科學劃定各小學的招生范圍,學校要按照學區(qū)就近招生。小學新生報名,家長須同時持公安部門核發(fā)的兒童隨父母或祖父母、外祖父母同戶、同住的戶籍卡(本)和與戶籍情況一致的住房產權人的房卡(產權證)予以報名”。
為什么白紙黑字的入學政策形同一紙空文?其實,這是早已被我們社會所接受和默認的不正,F象。
對此,學校亦是一肚子“苦水”。某熱點小學如常地進行報名前的摸底,發(fā)現許多臨時轉入的“新戶”,有的戶口簿上甚至同時有3個適合上學年齡的兒童。而到了報名時,有的家長出具的戶口簿上的門牌號碼根本不存在。于是,學校予以回擊的辦法是嚴格“盤查”,否則學校無法承受生源急劇膨脹之重。
追本溯源,依然是優(yōu)質教育資源供需矛盾的體現。其中有國人的傳統(tǒng)。兩千多年前的孟仉氏為給兒子孟軻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曾從街坊搬遷到村野,遠離屠戶犬豕噪聲,最終選擇在學校附近定居。時至今日,由于獨生子女群體的形成及教育資源相對失衡,昔日“孟母三遷”的故事愈演愈烈。上海市教委網站前不久進行了一項調查,對“孩子進入就讀學校是否交贊助費”問題,有46.76%的家長選擇“是”,35.59%的家長為孩子選擇的學校是“非戶籍所在地,自己選擇的學!薄
或許,現階段均衡教育資源還是一個理想,但我們叩問的是,應該有一些方法可以彌補缺憾,予人方便。許多小學一二年級不允許在學校吃飯,孩子上學初期又有相當長一段時間需要適應,有條件的家長難道不能選擇與老人住處相近的小學?老市區(qū)的房子之所以沒賣,就是為了讓孩子能上那兒的小學,難道非要蝸居在舊屋里才能如愿?父母二人必須與孩子同時住在一起方能符合小學開出的入學條件?……本報記者劉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