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9日電
香港文匯報報道,在“借貸”、“透支”等詞匯充斥的今天,“負債消費”的新思維也在內地大學生中日漸流行。一項21世紀中國大學生消費與生活形態(tài)調查顯示,需要經常性借款消費的大學生占據10.55%的比重,某些高消費品越來越多地進入了大學生的消費圖譜,其中60%擁有手機,27%擁有個人計算機。
這項由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新生代市場監(jiān)測機構和中國青年校園先鋒文化有限公司完成的調查顯示,一個內地大學生每年的消費支出平均在1萬元以上,該數目已經超過了預估的2004年中國居民人均年收入八千到九千的水平。
戀愛交朋友成重要開支
此項調查自2004年開始,針對中國34個重點城市126所高校約10000名大學生進行,覆蓋消費趨向、媒介接觸、價值觀念、生活形態(tài)等課題。調查發(fā)現,大學生的借款用途主要使用方向是生活費、學費和交際費用,因此他們的日常借貸更多的還是屬于基本消費需求,特別是對于部分來自農村貧困地區(qū)或城鎮(zhèn)低收入家庭的大學生。同時,隨著大學生心理、生理年齡的成熟,日常交際的增加,用于交際應酬的花費也在上升,比如談戀愛、過節(jié)聚會、朋友聚餐,這些已經成為了許多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必須面對的重要開支。
“負翁”三大推動力
對這種“負翁”消費意識,研究者認為它的興起是必然,其推動力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整個社會的透支“負翁”意識增強,這種思想和消費意識深刻影響了大學生群體。調查中不少大學生認為,應該花明天的錢,實現今天的愿望,這是一種符合時代的思想。其次,透支“借貸”消費,半是保持群體歸屬意識,半是實際支出需要。此外,大學生接受超前消費的一個重要原因還在于,當代大學生普遍對未來有比較理想的、高的預期,因此對于自己的還貸能力充滿信心。(王玨)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