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本禹是誰?
這位自稱所做的事只是源于“樸素的報恩心理”的年輕人,勤工儉學每月50元的報酬,43元捐給山東一個面臨輟學的小學生。
學校發(fā)的300元特困生補助,200元捐給了“保護母親河”活動。
別人資助他的500元,分別寄給了兩名貧困生;獲得6000元國家獎學金,2400元留給了系里的老師,
定期寄給荊州的某孤兒作生活費……
《武漢晨報》的報道說,這個普通的農(nóng)家子弟、22歲的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03屆本科畢業(yè)生徐本禹,近日已被提名為央視“感動中國”人物20名候選人之一。
大二那年,徐本禹來到貴州山區(qū)一個名叫狗吊巖的地方。因為他在報上看到:那個至今水電不通的村子里有著許多渴求上學的孩子。在那個不通公路、不通電話、晚上只能點油燈照明、寄信要走18公里崎嶇山路的地方,他孤身一人支教,一呆就是好幾年……
徐本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說是“小事”,他獲得“感動中國”提名,首先告訴我們:感動別人感動中國甚至感動世界,并不一定需要是驚天動地的“壯舉”,凡人小事,只要有“愛”的進駐,那就是最大的“感動”。
同樣,感動別人感動中國甚至感動世界,也并不一定要寄托于類似非典抗洪等特定情境,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你愿意付出“愛”,那就是最大的“感動”。
徐本禹窮大學生的身份與“感動中國”之間的巨大反差,講述了一個淺顯的道理:為仁行善并不一定是富人的事,而是全社會的事。行善方式或有不同,行善能力或有大小,然而善舉背后那顆貯滿“愛”的心一樣偉大。
當然,徐本禹也給中國富人們丟下了一個大問號:連續(xù)十一年排名世界首富的比爾·蓋茨,在過去四年的時間里,一共捐出了230億美元,相當于他凈資產(chǎn)的54%;那么,你們呢?中國慈善十年,僅有15%的捐贈來自國內(nèi)富豪。試問你們的財富究竟“感動”了誰?
徐本禹還給當代中國青年樹立了一個學習的榜樣。其實,我們的社會并不缺少擁有愛心的人,缺少的恰恰是催化愛心的催化劑。徐本禹的事跡借助“感動中國”被放大,起到的正是愛心催化劑的作用。愛具有傳染性,愛可以“感動”人,愛本身也可以被“感動”。
徐本禹“感動中國”的最大意義正在于:期待更多的愛被“感動”。 舒圣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