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中有冷,這就是今年國家公務員報考情況的寫照。一方面,平均37人爭奪一個職位的競爭格局使公務員招考顯得火熱異常;另一方面,中央、國家機關招考的8400個職位中,居然有400多個職位將因報考人數不足而出現空缺,這些無人報考的職位多數屬于艱苦行業(yè)和無權單位。(11月8日《南京晨報》)
幾乎可以肯定,
那些報考人數拔取頭籌的職位想必都歸屬于權力大、待遇好的機關單位。公務員招考中不同職位的“苦樂不均”告訴我們:理想主義已不再是所有人的追求,更多人在為現實利益進行考量。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理想主義與現實的差距越來越大——艱苦行業(yè)與無權單位的少人問津是最好的證明。我們這個社會中的精英們(這里主要指大學畢業(yè)生)不再響應道德理想主義的召喚,而是按照切身相關的利益考量,規(guī)劃自己的職業(yè)生涯,距離權力核心的遠近與實際經濟收益的多少,成為主要的計算參數。
固然,最為理想的狀況是:公共職位應該歸那些理想主義者所有。我們總是不斷樹立一個又一個在艱苦環(huán)境中只奉獻不索取的典型、模范———比如焦裕祿、孔繁森,認為只有那些靠精神力量支撐的理想主義者,才是國家公務人員的最佳人選。因此,一旦看到精英們群起追逐權力、青睞經濟含量高的公共職位、對艱苦行業(yè)與無權單位不屑一顧時,我們難免滿腹不快、滿口微詞———從各家媒體對本次公務員招考的評論中就可見一斑。
在我看來,公務員畢竟是一個人數眾多的職業(yè),并不是所有人都當得起道德楷模。以理想主義者的姿態(tài)批判這一社會現實,實在沒有多大意義。我們的現實選擇應該是:徹底抹去國家公務員管理制度設計中的理想主義色彩,以現實主義的政策對待崇尚現實主義的精英們。
第一,我們需要在公務員管理中加入更為嚴密的監(jiān)督網絡,嚴格約束國家公務人員的職務行為。理想主義淡化之后,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獲得公職的精英們是不具有任何道德優(yōu)勢的普通人,他們?yōu)榱藱嗔徒洕找孢x擇進入公務員隊伍,也就背負起了可能濫用權力、以權謀私的“原罪”;如果放松了對他們的監(jiān)督,公共權力時刻可能成為他們謀取私利的工具。
第二,我們需要合理配置公務員職位管理中的激勵要素,讓艱苦行業(yè)與無權單位具有特定的吸引力。公務員招考的目的是吸納優(yōu)秀人才進入國家公務員隊伍,面對滿腦子充滿現實利益考量的精英們,除非提高那些艱苦崗位的物質與政治待遇,給予報考者足夠的激勵,否則不可能避免出現職位空缺的尷尬局面。
(毛飛)
特約編輯:wgly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