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4月的一天,安徽省金寨縣桃?guī)X鄉(xiāng)張灣小學正在上課。一位名叫解海龍的攝影者來到這里,希望能在這間教室里找到令自己滿意的畫面。忽然,一位低頭寫字的女孩兒抬起了頭,她的眼睛特別大,特別亮,讓解海龍心中猛地一震。陽光從破舊的窗戶射進來,照亮了女孩兒的面頰。當她握著鉛筆再次抬頭凝視時,解海龍穩(wěn)穩(wěn)端
住相機,按下快門———那張震撼人心的“大眼睛”照片由此誕生。 3年后,蘇明娟才知道蜚聲海內外的“大眼睛”就是自己。中國青年少發(fā)展基金會把“大眼睛”作為“希望工程”的形象標識,蘇明娟由此也成了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 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1994年,這張“大眼睛”照片已經被報刊采用、印成招貼畫等累計達一億張(次)。正是這張照片,給蘇明娟的家鄉(xiāng)帶來了中國第一所“希望小學”。 在老少邊窮地區(qū)那些破爛不堪的學校里,缺老師,缺課本,孩子們只能拿著樹棍在地上寫字。安徽臨泉11歲女童劉小環(huán),上不起學,只好在磚場背磚,一次背16塊磚,干一天才掙幾毛錢;為了能在學校多讀一年書,山東沂蒙山區(qū)品學兼優(yōu)的小姑娘毛可鳳在學校幾個月不吃午飯,可還是因貧輟學;河北淶源縣桃木疙瘩村一個班里11個孩子全都剃了光頭,他們?yōu)榱藫Q學雜費把頭發(fā)都賣了。有個名叫張勝利的孩子不僅賣掉自己的頭發(fā),還把全村人剪下的指甲收集起來賣掉,可還是湊不夠自己的學雜費…… 1989年,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以下簡稱青基會)創(chuàng)立,這個當時名不見經傳的機構向世人宣布:實施以救助貧困地區(qū)失學少年兒童為主旨的“希望工程”,讓千千萬萬因家庭貧困而失學的孩子重返校園。 1992年4月15日,青基會推出“希望工程百萬愛心助學計劃”!度嗣袢請蟆贰ⅰ豆饷魅請蟆、《中國青年報》等媒體發(fā)表了解海龍為希望工程拍攝的照片:七扭八歪的桌凳,滿地積水的教室,趴在石頭上、磨盤上甚至棺材上寫字的孩子……這些照片叩問著海內外千百萬炎黃子孫的心。短短幾天,青基會就收到捐款數百萬元。接下來,一系列的希望工程攝影巡展把這項公益活動推向高潮:北京民族文化宮展出,沒幾天就有上萬人觀展捐款;在臺灣,原計劃66天的展期應觀眾要求延長到81天,捐款信如雪片般飛來;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日本、加拿大……面對那些輟學兒童渴望的眼神,善良的人們紛紛援手,他們付出的不僅僅是金錢,還是一顆顆愛心。 1992年,“希望工程”救助失學兒童的規(guī)模由1991年前的4萬人猛增到32萬人; 1994年,“希望工程”收到海內外捐款折合人民幣2億元,救助了54萬名失學兒童,資助建設了204所希望小學; 1999年,“希望工程”接受海內外捐款折合人民幣累計達17.82億元,救助220萬名失學兒童,資助建設希望小學7500多所。 “希望工程”問世至今,已經走過15年的風雨歷程。據青基會統(tǒng)計,15年來,希望工程累計接受海內外捐款折合人民幣23億多元,通過“一助一”方式,資助258萬貧困青少年完成了學業(yè),同時改造和新建了1.1萬所希望小學———“希望工程”已成為我國社會參與最廣泛、最具規(guī)模和影響力的民間公益事業(yè)。 如今,“大眼睛”蘇明娟已經成為安徽大學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大學生,“希望工程”徹底改變了她的命運。當年剃頭賣發(fā)都湊不齊書雜費的張勝利,后來成了第一名受“希望工程”資助的大學生———他從上海第一師范學校畢業(yè)后,又回到家鄉(xiāng)河北淶源縣桃木疙瘩村,成為當地希望小學的一名教師。受到鄧小平捐助而完成了學業(yè)的壯族小姑娘周標亮,也回到家鄉(xiāng)的希望小學教書育人,用自己的行動傳承著“希望工程”的希望……
特約編輯:yxc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