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衛(wèi)生”曾經是一個為公眾所熟悉的術語,現在,它似乎正在逐漸被“食品安全”所替代。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新近完成的一項有關食品安全的調查顯示,近期頻發(fā)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82%的公眾表示,這些事件“肯定會”引發(fā)自己對周圍食品安全問題的擔心,13%的人表示“可能會”。
27%的人認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食品安全問題;認為“有過,但很少”的,占64%;僅有9%的人回答“從來沒有過”。
很多讀者還在來信中提到了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食品安全隱患。雖然這些問題并未產生大范圍的影響,但對每一個遭遇過這些問題的人來說,卻造成了相當大的困擾甚至是傷害。
對于具體的食品安全問題,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達不到國家衛(wèi)生標準的食品”最令他們感到擔心。其次是“假冒知名品牌的食品”,選擇這一項的人達到了21%。另外,還有16%的人最擔心“過了保質期還在銷售的食品”。
值得注意的是,“沒有明確標識的轉基因食品”似乎還沒有進入大多數受訪者的關注視野,僅有4%的人認為這一問題最令人擔心。但也有一位來自安徽淮南的讀者對某些生產企業(yè)的產品所含的轉基因成分“既不標識也不承認”表示質疑,認為這是一種嚴重的“不誠信”。
“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被近九成半的人認為是選購食品時通常會關注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關注“相關檢驗合格證明”的,不足半數;而關注“食品的色澤和包裝等外觀因素”的,則略高于半數,為52%。
對于“您認為造成目前食品安全問題頻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這一多選問題,大多數人選擇了“不法食品生產企業(yè)和個人利益熏心”,該選項的獲選率達到87%。同時,相當多的受訪公眾認為“對失信企業(yè)和個人的懲戒力度不夠”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有68%的人選擇了這一項。
政府職能部門在食品安全問題上的“失位”同樣引起了公眾的強烈關注。認為“各監(jiān)管部門責任不明晰,互相推托”的,達到了72%;“各執(zhí)法部門之間缺乏配合,信息不溝通”以及“對相關執(zhí)法部門人員不作為的懲戒力度不夠”,分別被64%和65%的公眾認為是食品安全問題頻出的根本原因。
大量的受訪者還提到了“民以食為天”這句話,他們希望,自己對食品安全的憂慮,不是“杞人憂天”。
調查背景:本次調查執(zhí)行時間為2004年5月23日~2004年6月20日,共收到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1113份有效問卷。其中男性占69%,女性占31%;受訪者的平均年齡為30歲,19~35歲讀者占78%;大專及以上學歷者占78%;月收入1000元以下者占62%。(徐百柯)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