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喜歡標新立異的法國戛納電影節(jié)今年又有“創(chuàng)意”:金棕櫚獎首次頒給一部紀錄片———《華氏9·11》。更為引人注目的是,這部由美國導演邁克爾·摩爾執(zhí)導的影片在法國戛納獲得了大獎,卻在美國本土遭到封殺。難道歐洲人與美國人又生歧見? 影片遭封殺,當然和內容有關
。紀錄片《華氏9·11》是圍繞“9·11”事件以及伊拉克戰(zhàn)爭拍攝的,據(jù)說該片還揭露了布什家族和本·拉丹家族兩代人之間的恩怨以及“9·11”事件的幕后交易。用摩爾自己的話說,影片展示了許多觀眾“前所未見、前所未聞”的事情,里面有不少鏡頭是在伊拉克跟隨美軍的攝制人員拍攝的。摩爾對他拍攝此片的目的直言不諱,就是要批評“在世界上制造了許多混亂的”美國外交政策,制止它的推行。 眼下美國正值大選年,競選連任的布什總統(tǒng)遇到了不少麻煩。且不說伊拉克局勢動蕩不安,最近又曝出讓美國政府十分難堪的虐俘丑聞。若此時上映摩爾的影片,對布什政府面對的形勢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表面看,《華氏9·11》的禁演是迪斯尼公司拒絕按合約在美國本土發(fā)行此片,有暗中“做手腳”之嫌。但摩爾認為,迪斯尼的背后是白宮。他在《文集》雜志組織的一次討論會上透露,布什的一個親信曾向他的電影發(fā)行人施壓,試圖封殺該片。
今年50歲的邁克爾·摩爾在美國并非無名之輩。他曾因《科林拜恩的保齡》獲2002年戛納電影節(jié)“55周年獎”和2003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多年來,他以批評的目光審視美國社會,以諷刺的手法針砭時弊,伊拉克戰(zhàn)爭以來更成為反對布什政府的象征。
明知白宮不喜歡《華氏9·11》和摩爾,也明知片子在美國被禁,可戛納電影節(jié)還是對此片大事張揚,評委會也不惜打破常規(guī),把通常都是授予最佳故事片的金棕櫚獎給了這樣一部紀錄片!瓣┘{挑戰(zhàn)布什”,這是歐洲媒體和美國媒體在《華氏9·11》獲獎后的一致反應。在伊拉克問題上,歐美之間一直存在分歧,大多數(shù)歐洲人反對伊拉克戰(zhàn)爭。應該說,摩爾的影片迎合了歐洲人的反戰(zhàn)情緒,把金棕櫚獎授予《華氏9·11》也被視為對美國一意孤行感到不滿的宣泄。意大利《晚郵報》寫道:摩爾的勝利將被視為大西洋兩岸矛盾中的一個“新論點”。
一年一度的戛納電影節(jié)是世界電影藝術界的盛會,以往戛納電影節(jié)強調文化、藝術和創(chuàng)作,也對好萊塢的工業(yè)化生產和商業(yè)性運作不以為然。然而這一次,戛納電影節(jié)似乎有了層“政治先于藝術”的色彩。盡管
戛納電影節(jié)的評委們極力解釋,說他們投票不是出于政治考慮,而是因為電影確實拍得好,是藝術選擇。但媒體說,這是“自欺欺人”。西班牙《 A BC》日報稱,《華氏9·11》在電影院未必能賺多少錢,但從政治或世界和平的角度講,它是一個“勝利”。
新華社記者郭京花(新華社北京5月2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