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顯著特征是高能耗。這一方面與我國經濟發(fā)展進入能耗較高的重化工業(yè)階段有關;另一方面,也源自我國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
說明這種粗放增長最好的例子是:去年我國的 G
DP增長占世界3%,卻消耗了占世界40%的原煤;我國的電解鋁生產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0%
30%,與此相應的是,我國不少重要礦產資源的人均儲量都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0%,而二氧化硫排放量則高居世界榜首。
資本、資源匱乏,卻要支撐以高投入、高消耗為支點的快速增長,這樣的發(fā)展當然難以持續(xù)!用國家統(tǒng)計局局長李德水的話說是:“我們發(fā)展的思路不夠寬闊,我們經濟增長的方式過于粗放,粗放到不能容忍!”
去年以來,在全國范圍內出現的“缺電”現象是中國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將遭遇資源瓶頸的重要信號。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上消費煤炭、鋼鐵、銅最多的國家,也是美國之后的第二大石油和電力消費國。統(tǒng)計顯示,我國每創(chuàng)造萬元
G DP所消耗的能源量是美國的3倍,德國的5倍,日本的6倍。
鑒于前兩年連續(xù)8%以上的增幅及出現的上述隱憂,7%的調控目標則成為2004年的一種務實最佳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