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年前的“萬國郵政”“電光”到百年后的“大撒把”“非常愛情”,社會的變遷毫無遺漏地反映在詞語的變遷上,瀏覽世紀流行詞就是檢閱一百年來的滄桑巨變。晚清時期流行語———新詞讓國人的嘴跟不上趟兒
本世紀初,當西方的事物、西方的觀念潮水般地涌進國門的時候,受孔孟文化熏染了幾千年的國人,不僅眼睛、頭腦應接不暇,連嘴也跟不上趟兒了———那些新東西簡直都沒有現(xiàn)成的名稱來稱叫。思想上接受不接受倒在其次,當務之急是先找到合適的詞好議論它。最直接的辦法是采用音譯,如:沙發(fā)、坦克、馬達、咖啡等。
晚清婚愛流行語:女權。男女平等;橐鲎杂。納妾。圓房。童養(yǎng)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貞節(jié)牌坊。望門寡。八字。庚辰。擇吉。迎喜神。拜堂。民國時期
流行語———新詞不再陌生
從20年代到40年代這30多年間,漢語詞匯的變化基本還是圍繞著不斷出現(xiàn)的外來事物發(fā)展的。一件事物引進我們的生活后,起初不愿認同為我們正常生活的組成部分,而是在名稱上標明它的“異類”性質,最典型的做法就是加“洋”字:“洋煙、洋服、洋火、洋油、洋蠟”,到后來慢慢改成“香煙、西服、火柴、煤油、蠟燭”叫法的時候,就標志著對它們的認同了。
民國婚愛流行語:文明婚禮。集團結婚。婚紗照。自主婚姻。愛情至上。女界。女德。三從四德。婦女解放。男女授受不親。節(jié)婦烈女。賢妻良母。逃婚。新中國17年流行語———詞匯甩不掉意識形態(tài)
50年代以后的詞匯變化主要是意識形態(tài)作用的反映,這種作用首先不是在事物的稱呼上,而是更多表現(xiàn)在與人有關的稱呼上。當以三反五反、公私合營、生產合作社為標志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掌柜的、老伴、經理、董事長”也就不再有存在的條件了;當“糧棉統(tǒng)購統(tǒng)銷,工人監(jiān)督生產”等旨在把所有人的社會地位拉平的一系列政策出臺,應運而生的響亮稱呼便是“同志”。
50年代婚愛流行語:夫妻識字。包辦婚姻。彩禮。新事新辦。媒婆。愛人同志。搞對象。重婚;橐龇ā;橐鲎杂伞O冉Y婚后戀愛。
60年代婚愛流行語:移風易俗。早婚。晚婚。革命戰(zhàn)友。共同進步。生活作風。拍婆子。泡馬子。文革十年
流行語———“革命”的污染十年“文革”給語言造成的沖擊可以說是既猛烈又徹底,然而也最短暫。下面這些詞語雖然剛剛退出歷史舞臺20年左右,對當今青年來說卻已多數不能辨識了:“忠字舞、支左、站錯隊、早請示、晚匯報……”。有趣的是“同志”這個詞這時由一個泛尊稱變?yōu)榱艘环N政治待遇。隨著60年代末期工宣隊進駐各個單位,由工廠習慣帶來的“師傅”一詞逐漸普及成為被社會廣為接受的新的泛尊稱,一直延續(xù)到80年代。
70年代婚愛流行語:破鞋。野漢子。一幫一,一對紅。三轉一響。七十六條腿。雙眼皮。酒窩。高價姑娘。晚婚晚育。偷情。親不親,線上分。家庭婦男。軋馬路。秦香蓮。陳世美。改革開放年代流行語———嘴上追趕的時髦
改革開放以來這20年的語言變化是全方位的,反映新事物的“香波、寫字樓、移動電話”等都帶著濃郁的時代氣息。
80年代婚愛流行語:集體婚禮。紅娘;橐鼋榻B所。征婚廣告;橥鈶。賢內助。騙婚;榍靶躁P系。未婚先孕。人工流產。道德法庭。第三者插足。妻管嚴。大操大辦。計劃生育。人工授精。結扎。上環(huán)。泡妞。釣魚。嗅蜜。大男大女。涉外婚姻。
90年代婚愛流行語:三陪。小姐。試婚。同居。妻妾成群。豐乳肥臀。離了嗎?單身貴族。網絡愛情。電腦征婚。旅行結婚。大撒把。熱線。非常男女。傍大款。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