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故事
王承頌
解放前,在老臺東最大的商業(yè)建筑就是由福寺路、臺東一路、菜市一路、臺東三路四面圍成的東鎮(zhèn)商業(yè)市場(老百姓俗稱市場樓)它是二層樓相連接呈“回”字形。中央有一片是露天的。以東門處最為繁華,因為進門樓下向左一拐是光陸戲院。它是除了市南永安大戲院之外位居島城次席的大戲院。當年連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須生中的名角如荀慧生、毛世來、譚富英等也在這里演出過。記得兒時曾跟著父輩進過一次戲院,是坐的邊座,即在戲臺兩側(cè)由一排排長條凳組成的席位。有錢人坐的是正對戲臺中央的池座,是背面帶有擱板的長椅,可放置茶具、食品等物件。池座旁邊有遞熱毛巾、送茶水的侍者跑來跑去,也有賣香煙瓜子者前后串賣著。池座與邊座價格相差甚遠,而還有價格位于中間的是樓座。
從西門進出的人也較多,大多是購物者。因為西半部樓底下是賣蔬菜、水果、海貨的,一個個攤位緊緊相連,有點類似今天的農(nóng)貿(mào)市場。另外,從西門上樓的青少年和打工者特多。因為西門樓上左側(cè)靠街的盡頭處有一家無聲電影院,每天從早到晚輪流放映著數(shù)集《關(guān)東大俠》既有武打又幽默風趣,而且放映不分場次,買票進去想看多長時間就看多長時間。所以這里是青少年的天地,也是打工者的娛樂場所。市場樓北門狹小低矮主要用于居住在里面的人員通行之用。而南門基本是封閉不用。
市場樓的樓上部分,除光陸戲院占有少部分外,則是由一家家賣服裝、鞋帽、小百貨的店家連接起來,形成前后左右三四條巷式結(jié)構(gòu)。由于當年經(jīng)濟落后,人民生活貧困,這市場樓的百貨店生意并不好,購物者不多,還不如當時位于東廣場的破爛市(如今的南山市場附近)。
解放后,這片破舊的市場樓得到修葺改造,即改建成青島第二百貨公司。樓上部分連成一個整體,分南北兩部分展賣各類商品。由于經(jīng)濟復(fù)蘇,人們手頭寬裕了,“二百”的生意一時十分興隆。東西南北4個門經(jīng)過整修同時開放便于購物者進出。此時,人們進出最多的則是位于臺東三路的北門。因為臺東三路成為越來越繁華的商業(yè)街,而東門的光陸戲院改為遵義劇場卻日趨蕭條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臺東市場樓最為輝煌的時期。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國民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這片兩層樓建筑顯然已經(jīng)十分落后,甚至有礙觀瞻,所以只能盡快退出歷史舞臺。但是,不能不承認,如今繁榮漂亮的臺東三路商業(yè)街卻是因為有“德高望重”的老市場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臺東市場樓的功績不可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