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日,南京大學西語系博士生導師、翻譯家許鈞在最新出版的《譯文》上撰文指出:近年來國內(nèi)圖書翻譯“總體質(zhì)量參差不齊”,有些圖書為了搶時間、搶市場,譯得十分粗糙。上海作家陳村不久前也指出,一些名著的翻譯存在嚴重問題,“這樣的書卻賣了幾萬、幾十萬本,簡直是對讀者的愚弄”。
據(jù)報道,近年來,名著重譯之風盛行,僅《紅與黑》在市場上的譯本就不下數(shù)十種,《包法利夫人》有七八種,并大多以“名著名譯”為旗號,成為市場上的暢銷書。然而,這眾多的譯本當中真正質(zhì)量過關(guān)的譯本到底有幾種,誰也不敢保證。
翻譯家周克希在接受采訪時指出,當前翻譯界不少人心態(tài)浮躁,翻譯質(zhì)量總體狀況令人憂慮,有些譯者對待翻譯工作真是到了“不求甚解”的程度,連字典都不愿查,以至犯下“低級錯誤”。以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為例,周先生手上的4種譯本中,對小說開頭部分中一句簡單的“playbaseball”(打棒球),翻譯錯的就有2種,一譯變成“打壘球”,另一種更變成了“打籃球”,令人啼笑皆非。(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