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蘑菇進入野蠻生長期!青島市疾控中心發(fā)布采摘、食用風險提示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5日訊 青島入秋以后,降雨的頻次增加,各種野生蘑菇也進入野蠻生長期,誤食蘑菇易引起食物中毒。近日,市疾控中心為守住您和家人的生命紅線,發(fā)布風險提示。
風險識別,這些“常識”可能致命。
顏色樸素就安全?致命鵝膏菌通體雪白,卻含劇毒!
蟲蟻咬食就無毒?毒傘菌常被蟲蛀,毒性卻毫發(fā)無損!
高溫煮沸能解毒?鵝膏毒肽耐高溫200℃,常規(guī)烹飪無法破壞!
銀器試毒有效?毒蘑菇毒素不與金屬反應,此法純屬謠傳!
高危品種預警
急性肝損害型,可導致急性肝衰竭,死亡率極高。
神經精神型,出現(xiàn)幻覺、譫妄、抽搐、昏迷等,可引發(fā)神經毒性。
腎衰竭型,可導致急性腎衰竭。
在青島地區(qū)容易誤食的毒蘑菇是灰花紋鵝膏,它是一種劇毒野生蘑菇,誤食會導致急性肝衰竭,其外形極具“欺騙性”,常被人誤認為是可食用的草雞樅菌。它的典型外形可以用一句形象的話來概括:“頭戴灰帽,腰系白裙,腳穿白靴。”
關鍵警示信號往往在食用后6小時內出現(xiàn),表現(xiàn)為劇烈嘔吐伴隨視覺扭曲,假性痊愈期(實際肝腎已損傷),小便呈醬油色(溶血反應),患者或家屬應立即攜帶剩余蘑菇前往急診科,延誤1小時死亡率上升15%。
市疾控中心專家賈曉敏提醒,學校/工地食堂禁止采購野生蘑菇,聚餐組織者若提供毒蘑菇,將承擔民事賠償。此外,家庭藥箱應備:活性炭片(吸附毒素)、口服補液鹽(防脫水)。
賈曉敏提醒,為避免毒蘑菇中毒事件的發(fā)生,公眾應遵循“三不”原則:
不采摘,不要因好奇或僥幸心理采摘野生蘑菇,同時放下老經驗,堅決不采野生蘑菇,去年沒事,今年未必;一場雨、一度溫,就能冒出“新殺手”。
不購買,不要購買來源不明或未經檢驗的野生蘑菇,尤其是路邊攤販或無證市場銷售的蘑菇。
不食用,家庭聚餐、餐飲單位、學校食堂等嚴禁加工野生蘑菇,集體用餐更需警惕群體中毒風險。
賈曉敏強調,任何野生蘑菇都不值得用生命冒險,應立即停止采摘、食用、轉贈野生蘑菇,大家的謹慎可能挽救整個家庭。(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黃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