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躺平!中考之后新機遇來了,統(tǒng)考“第二只靴子”將落地……
文|聞青平
“可以躺平了?!痹谏缃幻襟w上,一名家有初中生的家長說。
今年的“高分中考”,使不少家長感覺,似乎可以松口氣了,反正都是考基礎知識,孩子怎么學都能考好。
12年寒窗苦讀,用一個俗套的比喻,高考像是一場馬拉松。而前9年的義務教育階段,中考,相當于跑了個半馬。跑完半馬者,不一定具有跑全馬的實力;而全馬成績優(yōu)異者,半馬表現(xiàn)多數也不錯,當然也有不少例外情況。
尤其從今年的情況來看,試題難度大大降低,以前21公里多點的半馬,相當于變成了10公里,頭部沖線者更為密集擁堵。
這也更加引發(fā)了大家很多的聯(lián)想,“高分中考”之后,孩子是不是不用努力了?明年的中考,會不會實現(xiàn)統(tǒng)考?
中考更“卷”了嗎?
滿分360分,盡管才是“360中考”的第三個年頭,但感覺距離2020年之前滿分780分似乎已經很漫長了。
畢竟關心中考的是還沒有中考的學生和家長,那些經歷過“舊中考”的人對此話題早已沒了興致。
“雙減”之下的首次中考,很多人用“卷”來形容。市區(qū)中考滿分360分,二中錄取分數線為335.5,五十八中為333.5,九中331.5,一中331,實驗高中326.5,十九中318等。而往年,一中、九中與258的差距在10分左右,今年縮小到2~4.5分。
眾所周知的是,不少考生因為“密度”太大過于擁擠而被擠出跑道,滑入第三志愿的民辦高中。
在最近一次的2019年的780分時代,8門課建立了“四平八穩(wěn)”的格局。按常理來說,科目越多、題目越靈活、難易程度越均衡,越能考查出學生的真實水平,越有利于區(qū)分出學生水平層級。
這很好理解,尖子生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在對付難度大一些的題目上,如果題目沒啥難度,大家比的只有細心,還有一些小運氣成分。用極限法來想,都如“1+1”般的簡單,高分自然是你有我有全都有哇。
高出天際,高分云集,自然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卷”,但此“卷”不同于彼“卷”。
之前的“卷”,是人“卷”。大家最常見到的詞是“劇場效應”,即在劇場內,前面有人站起來,后面的人會跟著站起來,慢慢地全場起立。這種效應造成了校外培訓業(yè)的興盛,很多家長和學生苦不堪言。
“每個學生每門課都要平均用力,分分必爭,學生負擔太重?!?020年,在談起中考改革舉措意圖時,青島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曾表示,青島2020年起實行的“三科總分+等級組合”的中考改革,是適應高考3+3的改革模式。改革的初衷是為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在初中階段培養(yǎng)學習興趣和科學素養(yǎng),而不是分分必爭。
今年若要說“卷”,是分數“卷”??忌謹迪蛑鴿M分邁進了一大步,似乎也創(chuàng)下了中考史上的紀錄。其原因自然是與“雙減”有關。
引用一段官方的說法,今年青島中考命題在方向上與高考趨同,體現(xiàn)了“兩減、兩增、四無”,即減少死記硬背試題,減少“機械刷題”現(xiàn)象;增加設問靈活性,增加開放性、探究性、綜合性試題比例;無超標試題,無偏題、怪題與超難度試題,無競賽類試題,無高中知識直接下移類試題。平時學什么就考什么,不學的堅決不考,試題與“雙減”精神一致。從中考結果看,全市初三畢業(yè)生整體表現(xiàn)良好,綜合素質能力提升顯著,客觀反映了我市“雙減”之下“減負提質”的效果。
當然,分數“卷”也總有受益者,受益最大的當屬民辦高中。喜收大量高分考生的民辦高中,獲得了一次發(fā)展良機。另外,處于一、二梯隊的普通高中之間的分數差距縮小。從這個角度來看,有助于教育均衡發(fā)展。
問題是,分數“卷”會不會造成新的人“卷”?依目前情況來看,大概率不會。在這種現(xiàn)狀下,大多數學生是學有余力的,若“余力”用于應付中考上實在是“做無用功”,不如按照教育規(guī)律,發(fā)展各方面特長,或用于閱讀增加內力,或用于運動增強體力,或用于培養(yǎng)其他方面的才能增進實力……有了余力了,干啥都比死磕題海戰(zhàn)術要好。
只是,任何一次考試都難免會有幸運兒和運氣不佳的人。今年因層級太窄而“誤入”第三志愿的考生,也請保持一顆平常心,畢竟高考才是展示實力的戰(zhàn)斗。
“第二只靴子”何時落地?
在考試方面,有兩個“沒有”:一是沒有每個人都完美發(fā)揮的考試,也沒有設計絕對完美的考試??荚嚨膬热莺头绞娇偸窃诓粩嗟卣{整,以期更好地實現(xiàn)教育目標。
2020年,青島剛實行了中考改革,將“8科分數+3科等級”改革為“3科分數+2組等級”模式。這個“新中考”馬上就要變成“舊中考”,不是在2023年,就是在2024年。
第一只靴子早已落地。
今年4月份,教育部發(fā)布關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題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尚未實行省級統(tǒng)一命題的省份,特別是轄區(qū)內地市命題單位存在命題管理不完善、條件保障不到位、命題人員數量不足、命題質量不高等問題的省份,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力爭2022年實現(xiàn)省級統(tǒng)一命題,確保命題質量。確不具備條件的省份,要研究提出加快推進省級統(tǒng)一命題的工作方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到2024年實現(xiàn)中考省級統(tǒng)一命題。
“力爭2022”已成為過去式,在山東,“力爭2023”有沒有可能?
從幾個方面來看,2023年實現(xiàn)有一定的可能性,一是今年分數之“卷”讓社會始料未及,第二志愿滑落情況并非少數,各方多盼有所改觀;二是自招的方式也亟需變革,從今年情況來看,不少熱點初中學校都出現(xiàn)了“全民自招、人人參與”的情況,“全民自招”給家長和考生帶來不小壓力,以至被稱為“兩次中考”。
自招必定要改。今年5月份,青島市教育局發(fā)布《關于推進初中學校強校提質的實施意見》中,釋放了兩個重要信號,一是自招還會繼續(xù)存在,二是自招規(guī)模和錄取方式要變。
另外,濟南市2023年起濟南中考物理、化學將用分數評價。成績總分統(tǒng)一為660分,具體為:語文、數學、英語(含聽力30分)等3個科目的分值均為150分,體育與健康統(tǒng)一調整為60分;原采取等級評價的物理、化學2個科目調整為分數評價,統(tǒng)一分值為物理90分、化學60分,分別按照卷面得分(滿分均為100分)的90%和60%計入總分;物理、化學均單科計分,四舍五入,不保留小數。
迎來真正大變化的“統(tǒng)考中考”,焦點在物理、化學兩科。畢竟這兩科是高考的熱門學科,納入中考也算是中高考接軌。在“雙減”背景之下,偏、難、怪題出現(xiàn)的幾率不大,學生們大可以放心,科目的增多反而有利于分數的消“卷”,畢竟五門課支撐的穩(wěn)定性更強,三門課的“三角架”有一條腿變短就會導致不穩(wěn)。
在2024年必定會落下的靴子,會不會提前一年聽到響聲?秋季開學之后的新初三會不會成為“吃螃蟹者”?或許每個人心中有著自己的推測。
“躺平”還是“跑贏”?
正確看待中考,先要明白何謂中考。
其實,中考的全名叫做“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是兩考合一,一次考試同時完成初中學業(yè)考+高中招生考兩個功能。而高中段完全不同,高中有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也就是學考,和高考兩次不同的考試,學考基本在高三上學期就全部結束了,難度跟高考也不可同日而語。所以高考完全是為大學選拔生源服務,其全稱是“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
“兩考合一”的定位決定了中考的難度不會太高,區(qū)分度不會太大。特別是“雙減”之后的中考,其定位更接近于中考本來的樣子。
中考是一次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重要考試。按照教育的規(guī)律來說,其本來的樣子應該是學生們快樂學習,在人生最重要的初中階段,發(fā)展多方面的才能,探索和延展自身的可能性,初步確立人生未來的方向,是繼續(xù)深入普高學習,還是轉入職業(yè)技能學習。
然而,理想與現(xiàn)實總是有差距的。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和認知都是一個“天縱奇才-挺聰明的-接受平庸”的過程。在人生的開始階段,都抱定“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信念,總想贏得先機,沖在前面,先人一步,目標清北。
一切的怪現(xiàn)象,政策的調整再調整,也都是來自于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理想與現(xiàn)實總要找到一個折衷點,即最佳的平衡點,既讓孩子充分發(fā)展才能,又不至于累壞孩子使其心理出現(xiàn)問題。
理想的餅好畫,現(xiàn)實的火候難以掌握。家庭、學校、學生三方如同一個“三體”般難以估量和平衡,設計好的“恒紀元”很快又變成“亂紀元”,需要重新調整。
但進步就在于對新問題的不斷解決,未來,中考總會有一個更為科學合理,更能體現(xiàn)教育目標的模式。
眼下,最現(xiàn)實的來講,中考生首先要放下的一個執(zhí)念就是一定要考入名牌高中。名牌高中考入名牌大學的幾率大一些,或許師資是一方面,但請相信生源因素更重要。如果你有考好大學的夢想,那就再請相信,你自己就是好生源,無論在哪所高中都能殺出重圍。
這幾天,有一些自媒體發(fā)表文章來安慰錄取不如意的中考生,有的反復引用蘇東坡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其實事實就是這樣,當你走過了這一步,回頭再看時會發(fā)現(xiàn),所經歷的“痛苦”不值一提,因為后面的發(fā)展機遇作出了證明。
人生真的是一場馬拉松。再拉遠一下鏡頭,被比作馬拉松的寒窗苦讀12年,也只是人生中的起步10公里。
人生很長,回頭望去,在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里,只捧著課本死學的人,是多么浪費青春。
認為“可以躺平了”的家長,應該就是之前滿心追求高分的家長。當獲得高分變得輕而易舉,他們便失去了目標和方向。此時,恰恰不能“躺平”,而要認真地思考,該如何變道轉向,如何更好地“跑贏”。
“高分中考”之后,擺在家庭和學校面前一個迫切的問題是:
準備好如何培養(yǎng)“高能學生”了嗎?